互联网周刊:胶片相机的溃败
发布日期:2007-08-03柯达缩水、尼康转型、美能达出局、爱克发破产,传统相机也许有一天会消亡,然而,摄影不会。
2005年~2006年,是全球影像产业剧烈震荡的两年。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照相机生产商在全球范围内一共销售了6477万台数码相机,远远大于传统胶卷相机538万台的销量。而传统相机领域的王牌大户们裁员的裁员、转产的转产,一边倒的走向了没落。徕卡公司成了这场大战的风向标,似乎只有徕卡能决定胶卷相机会不会像恐龙一样销声匿迹。按照市场判断,徕卡势必将与少数派的尊崇一起,在这场胶片与数码的风云争霸中,成为最后的坚持者。
末路英雄
数码相机崛起之后,传统影像行业快速萎缩。相机的生产大户们,一面紧锣密鼓的缩减传统相机的份额,一面悄无声息地积极研发各种高新数码技术,若非如此,就很难在这个“喜新厌旧”的市场中成为幸存者。
当柯尼卡美能达的发言人2005年推断传统相机退出市场的最后期限是“三年”的时候,喜爱胶卷相机的发烧友们还对其嗤之以鼻。直到随之而来的影像产业的剧烈震荡,尼康公司的分析师把“三年预期”改写为“屈指可数的日子”,人们才认清了局势的变化比想像中还快。“胶卷相机的未来在哪里?”质疑之声来得铺天盖地,这时,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德国徕卡(Leica)身上,寄希望于这个世界顶级的传统相机生产商,这个曾经赋予了胶片无数梦想的传奇能保住胶片的命脉。
影像产业这场12级大地震,迫使着全球生产商们纷纷对数码相机缴械投降,一直以来坚持传统不动摇的徕卡,虽然在一次次的“世界相机大战”中所向披糜,但这次同样不能稳如泰山。
“数码技术好比电子邮件,不过是一场时尚、一段间奏。”徕卡公司总裁彼得·寇恩在接受德国某杂志采访时,坚信不疑的说过:“摄影是截然不同的,它回味悠长—只有徕卡,才能永恒地给你这种享受。”大概能有如此底气嘲笑数码相机的,全世界也只有徕卡了。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德国相机制造业的传奇,徕卡能生存得如此之久,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公司大规模崛起,佳能、尼康、美能达向欧洲的老牌相机厂商发起了强有力的攻势。日本相机轻便操作简单,兼有电子对焦系统,而价格低廉是他们最大的杀手锏。“当时日本人席卷全球市场,先进的技术,大规模流水生产,价钱上没有欧洲厂家可以匹敌。我们的唯一武器就是传统技艺和经久可靠的质量。但市场偏爱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那是塑料相机的时代。”一位徕卡经理对当年战况之惨烈,依然记忆犹新。
在那场“自卫反击战”中,欧洲的众多品牌禄徕(Rollei)、福伦达(Voigtlaeder)、蔡斯(Zeiss)纷纷败下阵来,在日本对手“物美价廉”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徕卡也面临同样的生死困境。在得到瑞士巨商斯密德亨尼(Schmidheiny)家族的支持下,坚信塑料相机不会一统天下的徕卡,毅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相机的精确度和使用寿命上,在1万欧元的高端市场,把手工发挥到了极致,放弃与塑料相机在低价位上打消耗战。上世纪90年代初,传统经典得以复兴,徕卡相机炙手可热,短短几年销售额就超过1亿欧元。坚持手动对焦、原料和制作沿袭自己独特的高质量,是徕卡决胜江湖的独门秘籍。
然而,与塑料相机“分庭割据”,在数码技术面前,徕卡陷入了财务危机。在2004/2005年财年中,徕卡公司的亏损额为1000多万欧元,相当于其基本资金的一半还多,并高于此前预计。如果算上2003/2004年度已经亏损的1600万欧元,其总资本金已经下降至股本金的一半。由于巨额的亏损,德国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汇丰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还缩短了徕卡的还款期限。屋漏偏逢连夜雨,在2005年5月31日特别股东大会期间,徕卡公司董事会提交了一份资本解决方案,然而法国HERMES集团等2家徕卡的主要大股东拒绝了这一重建方案。相机产业的大革命、亏损数额逐年增加,连同重建方案胎死腹中一道,将徕卡置于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境地。
徕卡公司职工委员会主席奇梅曼,在办公室里挂了一幅漫画:一只被长脖仙鹤死死刁住不放的青蛙正在拼尽吃奶的力气,挣扎着逃出死亡的命运。“永不放弃。”奇梅曼要将这一信念,根植在徕卡所有员工的心里,因为对于全世界徕卡相机的狂热者来说,它早已不是一个品牌那么简单,而是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追求、崇敬与信仰。
燃情岁月
一个优秀的专业摄影师不一定拥有徕卡,但凡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它左右着全世界摄影迷们的喜怒哀乐,它记取了世界上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今世人刻骨铭心的瞬间,它让无数人为了那个圆形红色小徽标,心甘情愿的掏空钱包。
在工业革命的年代,人们生产的工业产品无一例外的硕大而又复杂,照相机也是如此。木造的机身加上固定的镜头,大型玻璃材料的底片,体积庞大不说,使用起来也相当困难,如果再加上沉重的三脚架,那简直就是专业摄影人士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