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市场换不来技术

日期:2008-1-24 (来源:互联网)
逆向思维,海外建厂

曾有一个经济学博士来海尔考察调研,他说,按照经济学一般理论来讲,海尔到美国建厂是不对的。他说的不错,按一般定律来讲,海尔去美国投资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美国人到中国来开工厂,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一定要找最有利的地方。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最低,当然对他更有利了,而你却跑到劳动力成本太高的地方,有什么好处呢?

可我们是一种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想想,外国公司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在他的资源组合当中,他最缺少的是廉价劳动力。对中国企业来讲,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但当很多的外国公司来中国设厂时,廉价劳动力就不再是中国企业独特的优势了,他雇人的工钱甚至比你还便宜,而你所缺少的技术人才却仍然没有。

所以,我们到美国去,虽然付出了比较高的成本,但是却获得了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比方说产品的设计,我们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在那里加入美国的家电协会,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跟他们交流。这些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至于成本,只要我生产的产品和美国产品成本一样,在市场上销售价也是一样,他赚钱我也不会亏钱,就这么简单。

但是为什么有人说不该去美国建厂呢?是因为思维还停留在自己只能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产品的思路,这样思考问题,那当然不要出去了,去了也只能是赔得血本无归。

打有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意思是不在于你是不是来进攻我,而在于我有没有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肯定会被人打败。现在对入世,甭管是不是狼来了,但你的准备是什么,很重要。

我认为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准备,如果思想观念上不能转变,那么一切都是在等待,只能在等待中死亡。名牌没有国界,企业没有边界,这两个概念如果不被接受的话,对于入世所有的挑战和压力就没法应对。

名牌没有国界,就是说不能认为在中国是名牌就行了,世界的名牌都来中国,在中国设厂,有的甚至把总部都搬到中国来了,已经没有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区分,都是国际市场,对手也不再只是国内同行业,而是国际同行业。如果你不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去,就没有你的地位,没有你的品牌。

企业没边界,如果你不接受,你就不可能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与其到现在你还认为这是我的设备、我的人、我的产品,那为什么不从网上整合所有适合你发展的人才呢?我们一直有一个概念:不在于你拥有多少人才,而是在于你整合了多少人才。我们现在在美国、欧洲,在世界各地的发展都比较快,在那里,我们的雇员没有一个是中国人,都是当地人。如果你人为的划一个边界,你就首先自我封闭起来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自己的企业到国外去,定位是什么。也就是说,我到另一个国家去,是要创一个名牌呢,还是想把这个产品销出去,或者是我这个产品在国内销不动了,我要以很低的价格到国外去倾销,你的定位一定要清楚准确。如果定位不清晰,人家要走出去,我也要走出去,随大流,那肯定不行。你要走出去,你凭什么能在国际市场站住脚?你有什么优势?这里说的优势就是比较优势。因为就算你到了一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去,你肯定也不会是第一,因为很多国际化大公司都先到那里去了。

比如我们到美国,目标就是进入美国家电行业的前5名,再从前5名进入前3名。那我就需要研究:用户凭什么会认同海尔产品。开始的时候,可能我排名都排不上,但我要把那么多的美国家电企业挤下去,我凭什么?在美国市场我们是靠产品的创新,但是那些大公司的创新更厉害。可我们抓住一点:大公司能力比我们强,但组织结构决定了它的速度比较慢。我们就是靠速度来抢得先机。如果你进入国外市场以后还是在看人家是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那肯定会被淘汰。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用市场换不来技术

那“走出去”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是无法交流的。我们在美国市场上,可以说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而且进入到比较驰名品牌的行列中去了。这样,我就拥有了可以与美国企业对话的地位。同时,在中国市场,我仍然比他具有更大的优势,他就愿意和我交流。因为资源可以互换。如果你什么资源都没有,人家凭什么和你对话。

三洋为什么愿意和海尔合作?是因为我们拥有他在中国市场所没有的资源,他到中国来开辟一个渠道、来销售一个产品,对他来说要花费非常大的代价。但如果他利用我的渠道来销售,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了。同样,海尔也可以利用三洋在日本很强大的、目前我们还不具备的渠道销售海尔产品。这就是竞合关系,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

如果你手里什么资源也没有,人家凭什么和你合作。假如你是一无所有的“走出去”,没人会和你合作;你想得到很多,但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你想得到的东西都是通过你的奋斗得到的,你自己不去奋斗,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像一个人一样,你若不是拼命地奋斗,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认可,你怎么和人家对话。

长期以来,我们的想法是要用市场换技术,但是换来了没有?没有。所有来中国的外资企业不管中国是控大股还是控小股,技术是保密的,你只能按照他的要求去干。举个例子,可口可乐在中国设的厂那么多,谁知道他的配方?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之地

在1992年、1993年的时候,我们说我们的出口做得怎么样,怎么样出口创牌,根本没人听,还说国内这么多肉你不吃,偏要跑到国际上啃骨头。但是你没有啃骨头的勇气,也不可能吃到肉。这也许是我们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一直希望企业能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目标是什么?海尔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成为世界名牌,有了这个目标,才能一步步地比别人超前一些;第二是我们确定的战略能够很快的付诸实施。怎么可以使它很快实施下去呢?就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大家都认同,每个员工不断地去创新,自己打破这个平衡。

创新有风险,但并不是说不创新就没有风险,不创新风险会更大,等待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我认为我们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是企业文化氛围,使所有人认识到我们必须战胜自我去创新,如果不创新就没有立足之地。

再就是我们企业的领导班子,十七年来,我们主要的领导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团结一致。一个不计个人得失的领导群体对企业不断发展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舆论有一个误区,就说现在的企业机制不好,必须搞年薪、期权制才能活,总之一切都要和美国一样才能好。但是,美国的企业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每天都有大批倒闭的,倒闭的数量比中国还多,那是不是说这个机制不好呢?不是。不管什么机制,只要企业不能创新,就没有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