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应用大战蔓延至穿戴设备领域 消费者成最后赢家

日期:2013-7-9标签:类别: 阅读:271 (来源:互联网)
导读:随着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第三方应用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消费者将购买到功能丰富的设备。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年来,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无疑成为了科技业内的一个最流行话题,诸多科技大佬纷纷在日前《华尔街日报》旗下媒体所举办的D1科技峰会上大谈这一话题或许便是最好的例证。

对此,知名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可穿戴式设备技术高级研究员萨拉-罗特曼-艾普斯(Sarah Rotman Epps)日前就在美国科技博客ReadWrite上刊文指出,虽然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目前还仅仅局限于运动、健身领域,但平台应用大战的战火逐渐蔓延至这一领域或许将为其带来一丝转折。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可穿戴式设备的最终发展结果如何,消费者都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自从苹果在2008年首次发布应用商店后,各大操作系统平台之间基于吸引更多应用开发人员的战争就从未停歇。在智能手机领域,iPhone和Android平台目前正一马当先,微软的Windows Phone以及黑莓则仍在苦苦追赶。在平板电脑领域,iPad以巨大的应用数量优势毫无悬念的击败了所有其他竞争对手。

但现在,各大平台之间的应用大战似乎已经蔓延到了一个全新领域:可穿戴式计算设备。

事实上,关于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话题在此前由《华尔街日报》旗下媒体所举办的D11数字峰会中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议题。《华尔街日报》甚至在大会期间评论称,“与会者对于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的热情与期待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此类设备的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于《华尔街日报》的这一论调我不敢置否,因为虽说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拥有着巨大潜力,但这类设备目前更多的都仅仅属于“单一功能设备”,即大多只能被应用于健康、运动领域。

潜力巨大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曾在今年第一季度针对4673名美国人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6%的美国在线成年用户曾经在进行运动时使用过特定的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来衡量自己的表现;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佩戴诸如Fitbit之类的设备来跟踪自己的每日运动指标;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使用过诸如Lark或Jawbone UP的设备来记录自己的睡眠质量;另有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使用过诸如Lumoback腰带这类设备来矫正自己的不良坐姿。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受访者可能使用过不止一款可穿戴式计算设备,因此部分数据可能会被重复统计。事实上,以上我们所给出的这些百分比数字并不巨大。比如,6%的美国在线成年用户其实就相当于1100万人,而根据部分零部件供应商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的总体出货量也仅为2000-3000万部左右。

平心而论,这一市场的消费者规模理应远远大于现有水平。Forrester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许多消费者对于健康、运动类以外的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有着相当的兴趣。举例来说,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兴趣购买一款可以帮助自己解锁汽车、房门的设备,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不再需要携带钥匙了;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兴趣购买一款可以根据自己当前心情推荐音乐内容的设备;29%的访者表示自己有兴趣购买一款可以跟踪自己子女活动的设备。

毫无疑问的是,以上这些具体应用设想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并非天方夜谭。

应用大战

人们早已知道,应用是细分智能手机除了基本通讯功能以外类别的最主要工具,而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现在,可穿戴式计算设备仅仅能够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数据已经远远不够了,即便是设计再精良的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我们也迟早会对其给出的图表有感到厌烦的一天。因为,我们不希望这些设备仅仅告诉我们它希望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应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为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找到全新用途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并希望这些可穿戴式计算设备能够在他们的带领下找到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可穿戴式计算设备领域的应用大战才刚刚拉开帷幕。知名Jawbone UP2运动手环开发商日前宣布已经有10款应用被纳入到Jawbone UP平台,其中包括了跑步、健身等多款大家熟悉的应用。除此之外,Jawbone还宣布将开放自己的开发者API接口以进一步扩展这一设备的实际应用领域。

平心而论,Jawbone的这一应用发展策略相当高明,因为该设备不仅可以因此而收获MyFitnessPal和MapMyFitness这类健康类应用,同时也凭借着互联网工具型应用IFTTT的登陆将自己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了非运动、健康领域。与此同时,知名运动品牌耐克似乎也有意建设自己的应用平台。在耐克与纽约创业企业孵化器TechStars达成合作协议后,该公司在今年3月推出了自己的首个初创项目。该项目为期3个月,总共有10家公司参与,耐克将在会在项目结束后评估他们利用Nike+ API和移动SDK开发应用的具体成果。

谷歌(微博)眼镜

诚然,一款可以被用户佩戴在手腕上的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的确可以实现很多目标,就比如Jawbone以及耐克手环。但是,当一款设备可以被佩戴在用户头上的时候,它的应用前景恐怕就更加广阔了。目前,谷歌眼镜毫无疑问是可穿戴式计算设备应用大战的核心战场,并且已经吸引了许多顶级媒体品牌(比如CNN、纽约时报)、社交媒体(Facebook、Path、Twitter、Tumblr)和诸如兰西-尼克(Lance Nanek)这样的独立开发人员。

尼克此前曾针对谷歌眼镜开发了一款名为“MedRef for Glass”的医疗类应用,该应用能够彻底解放医生双手,使他们在巡视病房的时候不需要任何记录设备,仅仅通过面部识别就可以进行“设置病历号”和“添加备注”的操作。同时,该软件还支持通过文字描述或者图片的方式对当前的病人进行追踪调查,并根据医生此前设定的提醒信息辅助医生对有特殊情况的病人进行专门的照顾。比如,如果某一病人对某些东西过敏,该应用就会主动提醒医生。

然而,谷歌日前表示“出于对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现阶段不会为谷歌眼镜添加面部识别功能”。谷歌透露,在找到正确的保护措施之前,公司不会批准任何支持面部识别的谷歌眼镜应用。

当然,除了谷歌眼镜之外,诸如高通的Life’s 2net以及美国保险公司Aetna的CarePass也在这一“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们均允许开发者针对自己的硬件和应用进行改动以适用于更多场景。

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可穿戴式计算设备领域的应用大战将不止会有一家公司笑到最后,但提前进入这一领域将肯定会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筹码。因为开发者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他们一般都更愿意为拥有更多用户基数的平台开发应用,而用户则通常会选择拥抱那些拥有更多应用的平台。

对于这一领域的最终胜出者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良性循环,但对于部分市场的“后来者”,这样的思维方式无疑加大了自己力挽狂澜的难度。不过,苹果有可能是一个例外。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此前的D11数字峰会上就暗示称,可穿戴式计算设备领域仍然是苹果关注的重点之一。外界认为,苹果似乎是唯一一家依旧可以握有巨大竞争优势的市场“后来者”。因为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总计向开发者支付了90亿美元支票,旗下应用商店的下载量也已经突破了500亿次。

当然,这一领域应用大战最后的赢家永远只有一方,那就是消费者。随着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的第三方应用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消费者将可以购买到同时具备更多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就像此前的Xbox或者iPhone一样。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这种以应用为中心的产品始终抱有着乐观态度,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明天将会出现怎样一款神奇的应用使自己手上、或者头上的设备变得更加全能。但可以肯定的,针对这些产品的应用数量只会有增无减,而这或许将成为这一市场的最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