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国产无“芯”陷困局 抓住“窗口期”发力追赶

日期:2014-7-2 (来源:互联网)

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在CPU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而且我国的芯片进口不设置任何门槛,甚至允许国外公司直销,直接掌握每台机器的信息。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国一直以来处于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国内企业制造的芯片普遍是粗糙,而且成本也无法降下来。第二,因为我们这些年来过于追求实现进口替代,以至于在芯片产业发展的理解上,过于简单、急于求成,缺什么做什么。

那么目前我国芯片同国外相比,究竟差在哪里?

最强技术握在巨头手中

随着信息技术和IT产业的飞速发展,芯片,已经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芯片技术也从某种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技术的水平。

芯片作为所有整机设备的中心,被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在电脑和服务器等行业当中,芯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控制在Intel、AMD等行业巨头企业手中,国内芯片产业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与英特尔、三星、高通等国际领军企业有较大差距,即便与台资企业也有不小差距。

高端IC设计能力最薄弱

企业,可以被大致分为设计企业、IC制造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三种,我们平常所谓的上游企业实际上就是IC设计企业,这类公司把系统、逻辑与性能的设计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物理版图。处于中游的企业做的是晶圆代工,承接这些IC设计,制作成芯片。继而转交给产业链的下游企业,进行封装测试,组装芯片制作成产品。

芯片的IC设计方面绝大部分是将大量的微型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塑基上,这些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可能包括了诸如晶体管、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等。国内大量依赖进口集成电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高端的IC设计上的滞后。由于我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比较粗糙,质量无法保证。

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扶持

很多国内从事于芯片IC设计的企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注重市场调研,这与很多国外企业是截然相反的,国外企业在一款产品准备投入资金做研发之前,会针对产品的市场、行业需求、用户群体、价格需求等等很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定位,从而确保产品在研发成功投入市场之后能够准确的适应目标客户的需求。

这点其实很适合国内的芯片企业,我们中国市场需求量庞大,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有很多,需求肯定是要被摆在第一位的,当IC设计公司开发高端产品时,公司一般先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中国芯片”,并大肆炒做自己填补国内某种空白,之后便以此为筹码向政府寻求从资金到采购各方面的扶持。

由于技术实力不强,生产的芯片没有市场,只能向政府寻求支持。但是这种依赖政府支持的心态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入,导致企业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转机来临?

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部署带动产业链协同可持续发展,加快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借《纲要》出台之机,我们集成电路产业亟待在现有基础上,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发力追赶。

我国芯片产业上下游一些主要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巨头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不少人认为,留给我们追赶国际巨头的时机已经不多。

我国芯片产业也具备了追赶的基础。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长16.2%。集成电路设计业近十年年均增长超过40%,制造业2013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接近20%。封装测试业稳步扩大,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封装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离子注入机、刻蚀机、溅射靶材等12英寸制造装备和材料也实现从无到有。

《纲要》指出:“到2020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30年,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战略性机遇,可能已是最后一个“窗口期”,应充分抓住有利机遇,增强产业自信,发力追赶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工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