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人脸识别是一种安全的、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

日期:2021-4-8 (来源:互联网)

这一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科技界的一个“大瓜”,想必每个人都已知晓,那就是多家知名品牌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等公司也纷纷登上了该“黑榜”。

这一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科技界的一个“大瓜”,想必每个人都已知晓,那就是多家知名品牌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等公司也纷纷登上了该“黑榜”。随后的媒体追踪报道,喜茶、老百姓大药房、名创优品等这些大家频繁拜访的商家也被爆出同样的问题。

显而易见,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已经相当普遍。据媒体报道,去年有客户带着头盔去看房,以防被精明的地产商隐藏的人脸识别系统锁定,无法通过不同渠道比价获得更大的优惠,当时很多人都把这当作笑话看,现在大家都知道,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脸就已经被“偷”了,只不过315晚会的影响力传播,把这个圈内人人皆知、见怪不怪的“潜规则”摆到了桌面。

人们一直认为,BAR46AFILM人脸识别是一种安全的、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并且由于在信息收集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太多的干扰,不需要用户做特别的动作或暂停,所以它更受欢迎。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性,当脸部刷子变成了“偷脸”时,人们会非常担心——因为脸部作为一个使用者的生物特征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安全性,经常被用来作为身份认证的最高安全级别的选择,所以这种生物特征被随意收集和滥用,其背后的安全隐患是巨大的。

为了扭转目前人们误用脸部识别的状况,我们需要对这种情况的成因进行调查

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高速发展的道路,完全符合一项新技术早期发展的曲线。这一技术市场的启动,可以追溯到苹果2017年推出的iPhoneX,该产品将TouchID指纹识别升级为FaceID人脸识别,这一升级,也将传统意义上用于专业领域的这项技术推向了消费级产品,并且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自那时起,人脸识别市场的后来者趋之若鹜,加上与AI这一热门概念的叠加,使其行情一路走高。据亿欧智库《2019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151.7亿元迅速上升到2021年的530亿元,增长速度为53%。

资本的力量不能忽略这一高速增长的浪潮。但任何一种投资“热钱”,本质上都是一种逐利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为使价值倍增,人脸识别厂商除了要证明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其所能带来的直接收益以外,要想打动投资人,恐怕就该拿人脸识别背后的“数据”来算计了,也就是要把海量用户的人脸数据潜在的价值编成故事,这也是导致这些人脸识别技术厂商在面对毫无节制的数据采集时,揣着明白、睁着眼睛、闭着眼睛,甚至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重要原因。这个315曝光的商家背后,就可以挖掘出这样一个人脸识别技术公司,以及它背后的资金推手。

第二,面对新技术,很多人脸识别客户——包括许多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对上马这一新技术缺乏足够的谨慎态度,许多客户往往沉溺于人脸识别带来的便利,或者是在“形象工程”中获得的感觉,而对其背后的安全控制没有认真考虑,对人脸识别流程的合法合规性和用户数据的保护都比较漠不关心,这也使得人脸识别的野蛮生长少了一道防线。

还有一类顾客,包括315晚会上提到的一些商家,不客气地说,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他们是“心存恶意”,他们会使用“偷”来的用户的人脸数据,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或者说,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还需要后续的深入调查来找到答案。

另外,在法律层面上,法律的步伐比人脸识别的发展速度要慢一些。尽管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石,去年出台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也明确规定“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当将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并征得其明示同意”,但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仍然缺乏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解释,即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法律红线。

而另一方面,一旦侵权行为发生,作为被侵权个人消费者想要维权,个人举证难度极大,技术复杂性超出了公民自力救济的范围;从目前的判例来看,对侵权行为人的惩罚力度也不足,仅限于拆除摄像头、删除用户脸部信息这样一种不痛不痒的“轻判”,违法成本过低,无法对侵权行为形成必要的震慑。可以看出,与人脸识别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不能太慢,否则会被技术落得越来越远。

最终,作为消费者,即人脸识别技术的最终用户,对于当前人脸识别滥用的现状也并非完全无辜。试着想象一下,在安装App时,有多少时候我们是一路绿灯点击“同意授权”,面对“刷脸”的要求,我们是否提出了应有的质疑?好消息是,今年315晚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处于弱势,消费者在未来还是要多较真,多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哪怕只是戴着头盔。一切努力都是源于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形成合力,对脸部识别这件事的滥用不遗余力。

是谁把刷脸变成了“偷脸”?答案是,最终将回归到那个经典命题——技术是否有善恶之分?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同意这样一个答案: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所以要给技术加一根法律或伦理的绳索,并用双手牵着它,使它不会成为脱缰的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