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全幅无反集评】Canon EOS R vs. Nikon Z6 vs. Sony A7 III 三机的捉对厮杀!

日期:2021-7-9 (来源:互联网)

全片幅 MILC 相机在 2018 下半年的战况可说是相当激烈,特别是 Nikon 与 Canon 先后加入战局,让消费者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当然全片幅 MILC 机种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本篇集评的情境设定在十万元左右的购机(一机一镜)预算,目标又放在全片幅 MILC 机种的话,Canon EOS R、 Nikon Z6 与 Sony A7 III 这三台 2018 年推出的新机将会是你的最佳选择,至于该怎么选就跟着小编一起看下去吧!

当年我们还在对 MILC 系统的延迟感及影像质量有所质疑的同时,MILC 正持续且不断的在进化中,今年随着全片幅 MILC 新品的问世也让消费者感受到明显的进步,而促使 Canon 及 Nikon 出手的品牌没有别人,这答案肯定是「Sony」!Sony 相较于 Canon 与 Nikon 这两间传统的光学大厂来说,它总是不按牌理出牌,相对它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市场!这也是多年前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情况。未来 MILC 的占比肯定有机会超越甚至是取代 DSLR,或许不用十年就有机会达成这个目标。

2018 年全片幅 MILC 的战况可说是相当有看头!第一季由 Sony 率先推出 2420 万画素的 A7 III,搭载 Exmor R CMOS 背照式感光元件,内建 5 轴 5 级机身防手震,加上 10fps 连拍追焦能力与 4K 30fps 录像功能;在全片幅 MILC 市场耕耘多年的 Sony,在这领域相对较有经验,而且原生镜头群也相当完整。

赶在 2018 Photokina 展前 Nikon 与 Canon 也分别发表了自家首款全片幅 MILC,Nikon 采双机并行的策略抢市,双机皆具备 5 轴 5 级防手震能力,Z7 搭载 4,570 万画素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同时采用无低通滤镜设计;Z6 则是以普罗大众作为主要客群,有效画素 2,430 万并支援 4K 录像,加上触控荧幕与良好的握感,掳获许多死忠的 N 家用户,更能藉由 FTZ 转接环使用 F-Mount 的镜头群。

Canon 不负众望推出全新 RF-Mount 系统与 3,030 万画素的 EOS R,主打侧翻式触控荧幕与触控操作能力,搭载 DAF 对焦系统,内建 5,655 个自动对焦框与 -6 EV 暗部对焦能力都是产品亮点之一;「EF - EOS R 转接环」的表现也很流畅,且同时支援 EF-Mount 与 EF-S Mount 镜头。

▌Canon EOS R vs. Nikon Z6 vs. Sony A7 III 三机规格比较

mobile01-ec583672ac065ea31fcca23a49e69e8a.jpg

●Canon EOS R 评测报告|新世代全幅无反登场!

●Canon EOS R 抢先体验!同场加映 RF 24-105mm f/4L IS USM 及多颗镜头试玩!

●Nikon Z6 新世代平民全幅优选!

●六万有找!平民机皇的逆袭 Sony A7 III 抢先试玩!

●【Sony A7 III】人像实战、转接环详测、更多动态追焦、同场加映 HVL-F60RM 闪灯开箱!

▌机身外观比较

1.jpg

★体积 / 重量

首先就来看看三机的外型,就规格数据来说 Canon EOS R 的体积是最大的,其次才是 Sony A7 III 与 Nikon Z6。至于在重量方面 Z6 > EOS R > A7 III,不过差距最大也只有 25 公克基本上可以无视;因为一片 77mm 的偏光镜都超过这个重量,所以我才会说可以无视。

★翻转荧幕 / 触控

三机中仅有 EOS R 的荧幕支援侧翻,取景时最不受限而且还可以自拍,至于 Z6 与 A7 III 仅能在纵向上下翻动,不过这两种翻转荧幕并没有优劣之分,单纯是看个人喜好,如果没有侧翻或自拍的需求的话,纵向翻转算是最常用的取景方式。三机虽然都支援触控荧幕,不过 A7 III 的触控反应较差,且仅支援触控对焦与浏览照片时双击放大照片,象是选单操作、多点触控或滑动浏览照片均不支援;而 EOS R 与 Z6 的触控反应则是相当实时且灵敏,犹如操作智能型手机一般,当然触控对焦同步释放快门与多点触控也难不倒它们。

★握感 / 操控感

以握把深度由深至浅分别是 EOS R > Z6 > A7 III,三机中只有 A7 III 在拍摄时尾指会悬空,而 EOS R 与 Z6 则不会有这类的问题,EOS R 搭配 Kit 镜的握感我觉得也是最均衡,其次则是 Z6 与 A7 III。

再来是进阶用户最在意的AD660BN操控感,我个人觉得 A7 III 略胜 Z6,而 EOS R 则是敬陪末座,因为 A7 III 的自订键多达 13 颗,共有三转盘设计另外还有独立的「曝光补偿转盘」;A7 III 与 Z6 均设有「对焦摇杆」,这也是进阶用户最在意也最常用的设计,虽然触控荧幕也可以用来选择对焦点,但眼睛必须离开观景窗,「拖曳对焦点」也是选择对焦点的方式之一,但反应绝对没有比「对焦摇杆」来的实时。

EOS R 采用全新的操作界面,与过去的 EOS 机种截然不同,就算你是 Canon 的骨灰级玩家也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它,全新的曝光模式选择器与 Multi-function Bar 的操作体验都不如实体按键或转盘来得实时,而且唯独 EOS R 少了对焦摇杆,相信这也是进阶玩家入手前会考虑的关键。

★记忆卡 / 传输埠 / USB 机身充电

三机之中唯有 A7 III 设有双 SDXC 记忆卡槽,其中一槽支援 UHS -II 另一槽则支援 UHS-I,EOS R 采单 SDXC UHS-II 记忆卡槽设计,而 Z6 则是采用单 XQD 记忆卡槽设计,XQD 虽然具备高速写入/传输与稳定的优势,但临时有需要时取得较不容易,必须搭配 XQD 专属读卡机才能大量存取档案,这也是稍嫌麻烦的地方。传输埠的部分三机均内建 3.5mm 的麦克风与耳机监听孔,档案传输均采用 Type-C 界面,不过仅有 Z6 与 A7 III 可直接以 Type-C 传输线为机身进行充电,EOS R 必须另购原厂专属配件才能以 Type-C 进行机身充电,这样一来便利性可就大打折扣了。

▌「机身 + f/4 变焦镜头」外观比较

mobile01-e016a5f96d72d6f6fe09f35bdbdb77be.jpg

▲上图由左至右分别是:Canon EOS R + RF24-105 f/4L、Nikon Z6 + Nikkor Z 24-70mm f/4 S、Sony A7 III + SEL24105G;其中 RF24-105 f/4L(NT$ 32,300元)与 Nikkor Z 24-70mm f/4 S(NT$32,000)的定位是 Kit 镜,也就是有一机一镜成套的贩售组合,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比较划算的选择;Sony 的 FE 24-105mm f/4 G OSS 看它的焦段及光圈组合,应该顺理成章作为 A7R III 与 A7 III 的 Kit 镜才对,但或许是因为它推出的时间太晚,在蜜月期阶段还无法作为 Kit 镜,毕竟它的定价高达 NT$41,980。

选择这三颗镜头的主因在于它们是一机一镜的最佳选择,售价在十万元上下,变焦镜的泛用性也比较高,且在进行本篇集评之前小编也有跟三家原厂讨论过搭配的镜头,这三颗镜头均适合用来测试追焦与录像时的 AF 反应。

▌感光元件的解像力表现

这三机均搭载全片幅感光元件,其中 Canon EOS R 是唯一款搭载传统 CMOS 的机种,画素高达 3,030 万,而 Nikon Z6 与 Sony A7 III 画素同为 24MP,搭载的是背照式 CMOS,这也是目前最强势的感光元件,不论是动静态的表现都比传统 CMOS 要出色,尤其是高感光度的部分。这单元要测试的是三机感光元件的解像力,因此镜头的影响绝对是关键,为了减少变因小编向香港商石利洛有限公司商借两颗 ZEISS Otus 1.4/28,分别对应 EF-mount 与 F-Mount,而 ZEISS Otus 1.4/28 能应付画素高达 50MP 的机种,应该能轻松应付本篇的三位主角。

●Canon EOS R 使用 EF - EOS R 转接环

●Nikon 使用 FTZ 转接环

●Sony A7 III 使用 Sigma MC-11 转接环

mobile01-310426384acd28d6a48d3d17dd5eac56.jpg

首先带各位来看看三机搭配 ZEISS Otus 1.4/28 的解像力,因为搭配的是同一颗镜头,而且 ZEISS Otus 1.4/28 能应付 Canon 5DS/R 这款 50MP 的机种,对这三机自然不成问题;三机之中唯独 EOS R 的画素来到 30.3MP,Z6 与 A7 III 这两款的画素为 24MP。因为 ZEISS Otus 1.4/28 为手动对焦镜头,因此在拍摄时小编是全程上脚架作业,顺道一提这三机均有放大检视与峰值对焦的 MF 辅助功能,不过唯独 A7 III 缺少合焦确认提示的功能,因此 EOS R 与 Z6 在 MF 时更有效率且大光圈环境下作业的成功率也较高,各位可以参考以下的中央与边缘影像其解像力。

●曝光参数均固定在:f/8、1/320s、ISO 100、28mm

1.jpg

延续风景题材的测试项目,这单元将题材换成多数人喜爱的人像,Otus 系列引以为傲的就属开放光圈的工作能力,因此以下的三组的人像测试皆以 f/1.4 来拍摄,100% 放大检视时便能发现这三组拍摄样本的锐利度几乎根本分不出高下啊...不信你自己来看看XD。

●三组曝光参数均固定在:f/1.4、(1/500s、1/320s、1/800s)、ISO 200、28mm

mobile01-405540bc897414d278edddb879980757.jpg

▌风景色彩演绎

这项目的测试三机皆是搭配自家的原生镜头,选择最高分辨率的 JPG 格式,自动白平衡加上预设的标准相片风格,在相同的环境下使用同样的曝光参数来看看各家的预设发色是如何,但说实在从下列的三组场景来看,还真的不容易看出差异欸,我只有觉得 Nikon 的蓝天与绿植物似乎比较抢眼一点。

●A 组曝光参数:f/10、1/200s、ISO 100

●B 组曝光参数:f/8.0、1/160s、ISO 100

●C 组曝光参数:f/8.0、1/40s、ISO 100

mobile01-9bc053aa2fb520c4acd02de7d3ea8c0d.jpg

▌人像肤色比较

不论是相机或时下的智能型手机,我想大家最在乎的莫过于人像的表现,尤其是肤色的部分,三机皆以自动白平衡+预设标准相片风格来拍摄,透过下列三组的比较我对 Nikon 的肤色表现有了全新的体认,看起来最讨喜的非 Z6 莫属,白里透红的发色我想会受较多数网友的青睐,EOS R 则延续 C 家的白平衡定义与色彩演绎算是正常发挥;至于 A7 III 与其它两机相较之下就显得中规中矩,但在「A 组」场景可以发现它的自动白平衡似乎有误判的情况发生,不过在 B、C 两组场景时似乎又显得正常。

●A 组曝光参数:f/4、1/320s、ISO 800、AWB(自然光)

●B 组曝光参数:f/4、1/250s、ISO 800、AWB(自然光)

●C 组曝光参数:f/4、1/320s、ISO 400、AWB(自然光)

mobile01-d52e9f40be4b40e76d60e912ba982f4c.jpg

D 组虽然同样是以自然光作为主要光源,但因为距离窗户较远所以整体亮度看起来较弱,这也使得自动白平衡容易产生误判的情况,EOS R 及 A7 III 的整体色彩均偏冷调,只有 Z6 这时的表现最接近现场环境,但每个人的口味不同,这部分小编就不下结论囉。

●D 组曝光参数:f/4、1/160s、ISO 800、AWB(自然光)

mobile01-a95bcd520c894e2b3d74969c0958e74d.jpg

●E 组曝光参数:f/4、1/200s、ISO 100、5600K(两盏 Profoto B1 棚灯)

这是唯一一组使用棚灯拍摄的样本,一支 Profoto B1 位于 Lisa 的右前方大面积补正面光,另一支位于 Lisa 的左后方打轮廓光,拍摄时参数均固定且色温自订 5600K,各位可以比较固定光源及曝光参数下三机的色彩演绎。

mobile01-4d41a2a780c2819ccf14d3c463302216.jpg

▌动态范围测试

测试环境我选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刚好这周的天气又很稳定,万里晴空不会有白云的干扰,因此可以减少环境的变因,同时让误差值降到最低。拍摄全程均上脚架并以 M 全手动曝光作业,三机均拍摄 「-5 ~ ±0 ~ +5」共 11 张的 RAW + JPG 档,事后将 RAW 汇入 Lightroom CC 调整亮度,最后藉由输出的 JPG 来比较动态范围的表现,但以下因为排版的缘故我拿掉 ±0 的照片,但应该不影响比较结果。

「-5 ~ +2」这几组光看缩图可能没感觉,建议从 +3 开始看起,+3 时 EOS R 与 Z6 的色调有轻微的走钟,但这时 A7 III 依旧是老神在在,+4 时更可以看出三机的差异,A7 III 影像中的大楼色彩及亮度阶调都还算是可以清楚辨识,但 EOS R 与 Z6 已经不行了,这部分应该是 A7 III 胜出没有异议。

mobile01-02076bc4a3e71348e3004f5ade6a3b7f.jpg

▌-5 EV 暗部拉回后的噪声比较

刚刚缩看缩图看不出来的部分,由小编放大裁切给各位检视,我只取 -5 EV 的照片来看杂点的部分,表现优劣依序是 Z6 > A7 III > EOS R,前面的动态范围缩图均可点击下载原始大图唷!有兴趣的话可以再看看其它亮度的表现。

mobile01-02e7c02aa735b6a12ca1f1557e24596a.jpg

▌各级感光度表现

1.jpg2.jpg

三机在拍摄时的间接光源是录像专用 LED 灯,在高感光度使用高速快门时不会有灯泡更新率的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到拍摄目标位于柜内的阴暗处,也是高 ISO 较合理的使用时机。三机拍摄时均是用 M 全手动曝光与 MF 手动对焦来作业,可以发现在同样的曝光参数下 EOS R 与 Z6 的亮度比较接近,而 A7 III 则会稍暗一点。

以下因为排版阅读上流畅的缘故,小编从 ISO 400 开始进行比较,从 ISO 6400 起可以慢慢看出三机之间的差异,ISO 6400 时仅剩 EOS R 与 A7 III 的印刷网点都还可以被辨识,ISO 12800 起 Z6 的毛球细节则有明显被「抹」的感觉。高 ISO 的表现说实话我也觉得意外,我以为应该是 EOS R 垫底,但实际比较后似乎翻盘,而回顾过去的单机测试结果其实与本次的测试相比出入也不大,但小编也不敢说自己的测试绝对没瑕疵,在此附上三机(【EOS R】 【Z6】 【A7 III】)的各级 ISO 原图给各位下载。

●三机均关闭长时间曝光 NR

●三机噪声抑制功能均设为标准

mobile01-46fab236fbb84bc85b2ff13a49c74128.jpg

▌低感光度夜间长曝

三机拍摄时虽然都关闭长时间曝光 NR 的功能,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三机在长时间曝光 30 秒后在影像亮暗部的杂点对画质的影响似乎有限,亮部样本下的表现由优到劣依序是 A7 III > Z6 > EOS R。

●三机曝光参数:f/9、30s、ISO 100

●长时间曝光 NR 关闭

mobile01-46fab236fbb84bc85b2ff13a49c74128.jpg

▌单次自动对焦速度测试

本单元的测试项目是 Canon EOS R、Nikon Z6、Sony A7 III 搭配原生镜的单次对焦速度表现,我选择的镜头都不是自家的镜皇,但因为 RF-Mount 的 RF 28-70mm f/2L USM 尚未开卖,Z-Mount 的原生镜皇也还没发表,如果 FE-Mount 贸然出动 SEL2470GM 这颗镜头参战的话似乎有失公允,而 Sony 原厂也表示派出 SEL24105G 应战应该是不会影响测试结果的,所以才会有本篇这样的组合。

从下列翻摄的影片来看三机很难比较出高下,毕竟都是各家的一时之选,而且搭配的都还不是自家的镜皇,这部分我觉得是平手,但 Z6 使用单次对焦从近物要切换对焦远景时,如果明暗或色彩对比不够强的话,会出现迷焦的情形,但 EOS R 与 A7 III 则没有类似的状况。

▌连续AF + 高速连拍测试

QQ图片20210709134117.png

在对焦系统的部分,只有 Canon EOS R 是以全相位式来作业,Nikon Z6 与 Sony A7 III 均是以混合式对焦系统来完成对焦工作,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到 Sony 不论在哪种连拍模式下都有 10fps 的实力,而且是以机械快门来完成,这也意味着 10fps 可以搭配棚灯作业,前提是你的棚灯系统回电速度要够快。

Canon EOS R 在启用 AFC/AE 时连拍速度会从 8fps 降至 5fps,从过去的经验来说它每秒的连拍张数虽然不高,但命中率却非常的高;Nikon Z6 比较特别的是在 12fps 时支援 AFC 但却无法连续 AE,如果要 AFC/AE 同时进行的话,连拍速度就会降至 5.5fps,这还挺吊诡的...不过为了发挥 Z6 的最佳性能,本篇集评 Z6 在连拍时均是以 12fps 进行测试。

《追焦测试 A 组》EOS R / Z6 / A7 III + 原生镜

三机以原生镜来测试追焦性能时,因为最长焦距也只有到 105mm,其实并不容易比较出高下,我请机车编辑 Linus 在安全的环境以50km/h 的速度,来回多趟让我测试三机的追焦性能,平均一台相机都是拍三组左右,每组大概有 30 张左右,然后我再撷取距离相机最近的 10 张照片来放大检视,因为随着移动距离越近越能考验相机的追焦性能,这项目三机的追焦能力都很出色,成功率几乎都是 8-9 成。

如果要测试一台相机的追焦性能,搭配的镜头焦距少说要在 150mm 以上才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这三台相机均是搭配 70-200mm f/2.8 的变焦镜头,不过 EOS R 与 Z6 因为没有原生镜的缘故只能靠转接来达成,而 Sony FE-Mount 因为开发时间较早,所以用 SEL70200GM 这颗大三元参战。

mobile01-e4fc3604ef37806d80cafe15ad35090e.jpg

三机取的拍照样本数量均为 10 张,也就是说 Z6 与 A7 III 是在 1 秒甚至 1 秒不到的时间完成这些拍摄,而 5fps 的 EOS R 则是用 2 秒的时间来处理,也就是说 EOS R 多一倍的时间去处理追焦这个动作,因此成功率来到 9 成,不过这也多亏原厂转接环的功劳;Z6 转接 FTZ 后的追焦反应会顿一点,因此成功率只有 6 成,本项测试中仅有 A7 III 搭配的是原生 SEL70200GM,但成功率也仅有 6 成左右,跟小编过去的使用经验似乎有落差,但我个人觉得是取样的问题,如果取的是中段的照片样本成功率就相当高,但这样似乎又无法跟 EOS R 及 Z6 在相同基准点上比较,所以小编特别在此说明。

▌单次对焦/连拍+连续对焦时的荧幕反应

早期 MILC 刚问世时 DSLR 教义派最爱拿出来鞭的就是,黑屏问题与追焦时画面跟不上目标的情况,不过这些问题并未出现在这三机身上,以下测试条件均以实体快门为主,EOS R 不论是单张或连续拍摄都不会有黑屏的干扰;Z6 单次对焦时会有类似 DSLR 快门帘升降的黑画面,但消失的速度很快不影响拍摄节奏,连拍时则完全不会有任何黑屏的干扰;A7 III 单张拍摄时的反应与 Z6 雷同,连拍时亦没有黑屏出现。若是比较观景窗的反应与细腻度的话,Z6 则是胜过其它两台,A7 III 可惜的就是 EVF 只有 236 万点。

▌脸部/眼睛追焦表现

EOS R 虽然支援人眼对焦但仅限单次对焦,5fps 连续对焦时支援人脸追踪;Z6 不支援人眼对焦,也同样支援人脸追踪,不过使用 12fps 连拍时仅支援 AF-C,当下测光会以第一张为基准;A7 III 是这项目功能最完善的机种,因为不论是人眼追踪或脸部追踪均支援 10fps 连拍。藉由下列影片各位可以更了解三机的人脸或人眼追踪的工作情况。

以下列这样的步行速度,其实三机都可以应付得来,但因为移动的速度不快,所以我取样的张数增为 20 张且有排除停止移动的样本,这样较能看出变化;以下缩图皆可以点击检视原始大图,EOS R 的成功率近 100%,因为它只有 5fps 的连拍能力,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在合焦判定上,不过 Z6 与 A7 III 的表现倒也不错,少说也有 8-9 成的命中率。

▌暗部对焦表现

目前 MILC 的暗部对焦性能可以说是超越了 DSLR,Canon EOS R 搭配 RF 50mm f/1.2L 更能发挥 -6 EV 的暗部对焦能力,Nikon Z6 则是 -4 EV 且必须要开启「低光源 AF」功能,A7 III 则为 -3 EV;上图是小编用 5D Mark III 记录下的测试环境,现场光源仅倚赖一颗小型的 LED 灯泡,估计为 1 流明左右,而且距离目标约 60 公分左右,目的就是让目标的受光量更低,这里的测试项目搭配的镜头如下。

1.jpg2.jpg3.jpg

上面三张照片是我用各家相机所记录下的现场环境,从曝光参数可以了解到现场的环境有多么严苛,至于下列的影片则是此项目的测试重点,看过后才能了解每款相机在低光源的 AF 表现,首先 EOS R 因为搭配 f/1.2 大光圈镜头加上官方强调的 -6 EV 暗部对焦能力,这在环境下以触控方式指定公仔的每个部位几乎都可以顺利合焦且速度颇快;再来是 Z6 的部分,虽然合焦的成功率至少有 8 成,不过合焦的时间会拉长许多,当下用 MF 可能还比较有效率倒是真的;A7 III 是三机之中暗部对焦能力较弱的一款只有 -3 EV,需要找荧幕上目标对比比较高的区域才有机会顺利合焦,如果能顺利 AF 的话,合焦的速度还算可接受范围。

▌4K 画质表现

动态领域并非小编的专业,不过从规格数据与实拍的表现来看,还是有些小心得要跟各位分享,首先 Nikon Z6 与 A7 III 均拥有全片幅无裁切优势加上超取样技术,光这两点就足以笼络消费者的心;至于 EOS R 因为仅利用感光元件中央区块作为 4K 录像,因此视角会强制被 1.7x Crop,以致于广角镜头可能就变成标准镜头,但从下列影片样本来看,EOS R 的表现似乎也不是最好...颇耐人寻味,三机的 4K 画质最佳的我自己觉得是 Nikon Z6,三机皆以 3840 x 2160 24fps 画质进行拍摄。

●A组 -曝光参数固定:f/8、1/50s、ISO 100

●B组 -曝光参数固定:f/16、1/50s、ISO 100

▌4K 人脸追踪能力

录像时的人脸追踪能力也是大家关注的项目,毕竟这三款 MILC 都具备 4K 录像功能,做为家庭记录或甚至是工作室接案应该也不成问题,EOS R 录像全程追会出现人脸追踪的方框,从 Lisa 在出发前就能正确辨识到;Z6 则是等 Lisa 走到 1/3 的距离才进行人脸追踪,而灵敏度也不错;A7 III 录像时无法执行「眼控 AF」,仅能进行脸部追踪,与 EOS R 同样在出发前就能捕捉到远处的 Lisa。三机实际的人脸追踪表现我个人觉得是大同小异啦!

▌4K 果冻效应

mobile01-9c7ebefc5d58a405bc72dcd3e84fd901.jpg

对于靠录像吃饭的专业用户来说,果冻效应的有无或明显与否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也可能成为购机前的考量,以下拍摄我将三机固定在同个支架上,画质设定在 3840 x 2160 24fps,我尽可能想让三机看出去的视角是一样的,所以 EOS R 的焦段就设定在 60mm 左右,其它两镜固定在 70mm。

测试过程其实很土砲,三台相机都架好后就依序按下录像键然后左右快速晃动,最后在来比较三机的果冻效应,虽然我有截图但因为不容易撷取同时间下的画面,建议还是看影片会比较客观。

▌4K 高感光度的表现

最后要比较的就是 4K 录像时各级感光度的表现,感光度从 ISO 1600 起跳,只有 Z6 录像模式下的高感光度可达 ISO 204800,EOS R 与 A7 III 最高只到 ISO 102400。这三机必须在 M 手动模式下才能调整感光度,所以我隔 10 秒提高 ISO 数值的同时,必须同时缩小光圈,所以画面中可以发现曝光突然变亮之后又降回去的情况,本篇集评因为压缩在本周执行的缘故,来不及安排同事剪辑,观看上可能会有些不便,还请各位见谅。

▌三机集评心得与结语

小编似乎好一段时间没有执行这类的相机集评,想当年入门 DSLR 及微单眼相机百花齐放的年代,随时都有做不完的集评,现在连要找到合适的题材或是能够捉对厮杀的主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言归正传这篇集评其实在 Nikon Z6 确定开卖日期时,小编就已经在沙盘推演这三台相机的特企该如何执行!

mobile01-bfd2f624bb3002b9557e10ecb0140cdf.jpg

在与品牌确认好相机、镜头及转接环之后,接着北部就是为期一周的阴雨天,上周我完全没有机会把这三台相机带出门,只能先拍摄产品外观,所以九成的工作量全都压在本周进行,周一拍 MD 接着挑图修图、周二测试对焦性能及宽容度,周三处理感光度、暗部对焦、4K 各方面的表现...等等,周四开始汇整上传所有的照片影片,现在写着写着我又要看到周五的日出了...虽然只是三台相机的比较,但各位可以看到这里面包含了 91个资料夹、2,639 个档案、合计 78.2GB 的资料量,如果上周没有下雨的话...我想我应该有更充裕的工作时间,加上这三机又是 2018 年的重点产品,文章拖到 2019 年才见刊的话感觉会很差。废话结束后接着就是三机各项表现的短评...但却越敲越多字。

mobile01-0deed5801a0b0f385d6a9c31586f6648.jpg

◆静态影像画质

就日常的拍摄型态来说,三机的静态影像画质差异并不显著,因为都不是无低通滤镜的设计,但如果你对画素高低有所要求的话,30MP 与 24MP 的确存在些许差距,或许是入手前需考量的项目。三机的感光度在比较过后 EOS R 在高 ISO 时所能保留的细节也不比 Z6 差,不过说到高 ISO 还是 A7 III 有一套。

◆动态范围

A7 III 在动态范围尤其是过曝时降亮度的堪用值,要比 EOS R 与 Z6 好上一级左右,不过在 Under -5 EV 要将亮度拉回时,Z6 的噪声抑制表现又比 A7 III 稍优,敬陪末座的则是 EOS R。

◆自动白平衡与风景色彩表现

从这次的使用经验来说,Z6 的 AWB 最聪明也最准确,EOS R 与 A7 III 感觉比较接近,不过风景的演绎上,Z6 的预设色彩就很讨喜,尤其对蓝天及绿地有特别艳丽的表现。

◆机身防手震

Z6 与 A7 III 皆有 5 轴 5 级的防手震能力,EOS R 就只有电子 5 轴防手震,只限定在录像模式下,而且在 4K 模式下开启除了原有的 1.7x Crop 之外,还会再有小幅的 Crop;有关机身防手震这部分,是 Canon 未来必须加强的地方。

◆人像色彩演绎

关于人像肤色这块的表现,因为都是以预设的相片风格来作业,没有加油添醋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偏好 Z6 这次的表现,其次则是 EOS R 与 A7 III,以我过去经验来说 Canon 用中性再加锐利度,以及 Sony 用「肖像模式」直接来拍人像,是最讨喜的设定,但言归正传若是以预设表现来看,Z6 的确是有一套。

◆对焦性能及连拍能力

就账面数据来看 A7 III 的 10fps 绝对是乐胜另外两台,但性能就是比较过才能分高下,EOS R 虽然只有 5fps 的连拍能力,但惊人的成功率可以让我可以更专注在构图上,转接后的对焦能力几乎不打折扣;Z6 使用原生镜与其它两机在同一环境测试时,曾出现偶发的迷焦状况,但 AF-C + 12fps 实则是相当给力,搭配原生镜的成功率相当高,使用 FTZ 转接环后 AFC 的反应会稍微下降;回到 A7 III 的部分,它过去一直给我可靠且值得信赖的形象,使用 SEL24105G 原生镜的追焦表现几乎是弹无虚发,意外的是这次搭配原生 SEL70200GM 的命中率不如预期。

◆脸部追焦表现

三机之中只有 A7 III 在 AF-C 模式下同时支援脸部及人眼追焦的连拍,在业界也没有其它对手,明年第一季可能就有机会看到 Sony 释出动物「眼控 AF」的新机种囉!

◆暗部对焦表现

EOS R 在这项目中也占有绝对的优势,微光环境下不仅可以顺利合焦且流畅也足够,Z6 开启低光源 AF 虽然提高了合焦的成功率,但对焦过程相当缓慢;A7 III 的暗部对焦能力则是垫底,但不需要开启特殊模式即可运作。

◆4K 及影片相关表现

单论 4K 画质这件事情的话 Z6 > A7 III > EOS R,如果你有考虑用全幅 MILC 接录像案子的话,Z6应该会是首选,因为它支援超取样与 4:2:2 10-bit 输出,而且也没有裁切的问题,反观 EOS R 它就有 1.7x Crop 限制,而且缺少 1080 120fps 的高格作业优势,尽管 EOS R 有利于录像的侧翻荧幕,但光是一个 Crop 的限制可能就会打消购买者的念头。

◆整体操控与手感

操控上 A7 III 可能是最均衡的一款,丰富的自订键、原生的三转盘加上对焦摇杆,上手后你会彻底习惯它的工作方式,支援 SDXC 双插卡也是我欣赏它的原因之一,可惜就是触控功能限制一堆;Z6 的手感很棒很扎实,但可自订的按键并不多,设有对焦摇杆与多功能的触控荧幕是一大优势;EOS R 拥有侧翻式触控荧幕,不过原先被寄予厚望的 Multi-function Bar 在操作上并不是那么流畅,而且没有对焦摇杆也是个缺憾,整体的按键数量与自订键也不如对手,自然容易被比下去。

最后我必须要说 Sony 耕耘了全幅无反相机那么多年,确实是有它的 Know-how 与强势的地方,不用转接即有完整的镜头群,Canon 用户想跳槽 FE-Mount 的话,初期还可以透过 Sigma MC-11 转接环可以省下换镜的费用,提早投入 MILC 市场的 Sony 的确占了先机,如果你没有镜头包袱的话,A7 III 会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在 Z6 身上你可以看到 Nikon 的努力与用心,机身短小精干且握感也没被牺牲,整体的操控与性能可以说是相当有竞争力,而且色彩表现也相当讨喜,不论风景或人像都有不错的表现。

EOS R 在双机的夹击之下的确是难以施展拳脚,因为它的产品定位很明显就是给入门玩家使用,所以在操作与性能上都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从镜头的布局与实际拍摄的表现来看,可以想象如果 Canon 未来推出 5D Mark IV 或 EOS-1D X Mark II 等级的机种时,表现会有多么的惊人;毕竟 EOS R 就已经具备 -6 EV 的暗部对焦能力与 5fps 命中率超高的追焦表现,要反转局势肯定是有机会的,只是看老佳肯不肯出手而已,毕竟人家拥有一堆专利也不是吃素的。 最后要感谢同事们以及各品牌的协助,没有大家这篇集评肯定无法顺利完成!




相关资讯

笔电级的平板《Samsung Galaxy Tab S6》打造更丰富的行动体验! 冷暖清净空气加甲醛消除!Dyson Pure Cryptomi空气清净机给你最佳居家空气质量 INA280是采用小型 (SC-70) 封装的 2.7V 至 120V、1.1MHz、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 Sony FE 35mm f/1.8 评测报告|高性价比、轻巧取胜 同时带来 0.24x 放大倍率! Sony BRAVIA XR 65A80J OLED 智慧电视 跨越视觉感官的娱乐体验 最佳搭档《Sony BRAVIA MASTER 系列 A9G》 体验娱乐的新 "视" 代 OPA210是2.2nV/√Hz、低功耗、36V 运算放大器 微星GP65 LEOPARD笔电,带你体验真实的游戏新”视”界! Samyang AF 45mm F1.8 FE 画质与对焦速度不容小觑! 真、人体工学!体验MX Vertical前所未见的舒适感受! TL072H是双通道低输入偏置电流标准运算放大器 远距工作-MSI创建专属居家工作区域 大光圈/轻巧/平价兼得的超广角镜 Tamron 17-35mm f/2.8-4 (A037) 减少家中尘螨、降低孩子气喘,LG全力抵御新冠病毒! INA183是2.7V 至 26V 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 Canon RF 15-35mm f/2.8L IS USM 超广角镜头评测|搭载五级防手震 光学实力惊人! 在家上班也不怕,阻挡威胁追踪、LG Gram把关信息安全! 唤醒深藏的电竞魂《Dell G5 5500电竞笔电》今夏最强队友! AFE4950是用于可穿戴光学心率监测和 SpO2 的超小型集成模拟前端 (AFE) 空气清净机年度回顾|净化功能更趋多元、智慧化将是未来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