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传播的菲涅尔区
发布日期:2008-12-09根据惠更斯一菲涅尔原理,在电波的传输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进行二次辐射的球面波的波源,这种波源称为二次波源。而空间任一点的辐射场都是由包围波面的任意封闭曲面上各点的二次波源发出的波在该点相互干涉、叠加的结果。显然,封闭曲面上各点的二次波源到达接收点的远近不同,这就使得接收点的信号场强的大小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为了分析这种变化我们引入菲涅尔区的概念。
图1 二次波源
1.空间菲涅尔区
如图2所示,自由空间Q点是波源,P点是接收点,以Q、P为焦点的旋转椭球面所包含的空间区域,称为菲涅尔区。图2中S1是空间的一点,其所在与直线QP垂直的平面截菲涅尔区域得到一个圆C1,该圆半径为:
图2 第一菲涅尔区
其中d为Q、P点间的距离,d1、d2分别是Q点和P点到圆C1圆心的距离,这个圆所在的菲涅尔区域称为第一菲涅尔区。在自由空间,从波源Q点辐射到P点的电磁能量主要是通过第一菲涅尔区传播的,只要第一菲涅尔区不被阻挡,就可以获得近似自由空间的传播条件。为保证系统正常通信,收发天线架设的高度要满足使它们之间的障碍物尽可能不超过其菲涅尔区的20%,否则电磁波多径传播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中断通信。
2.“最小”菲涅尔区半径(Fo)
该半径(Fo)就是接收点能得到与自由空间传播相同的信号强度时所需要的最小菲涅尔椭球区的半径。由公式推导可得:
只要“最小”菲涅尔区不受阻挡,则可以认为是在自由空间传播。但是,如果收发两天线的连线与障碍物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传播余隙HC)小于Fo,则需要考虑障碍物绕射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