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AMD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解析 火力全开 14 款处理器全上阵

发布日期:2021-06-19

在去年 Ryzen 4000 Mobile 行动处理器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不错反应之后, AMD 持续在笔记型计算机的攻势,在今年年初的 CES 主题演讲中,由 AMD 总裁暨执行长苏姿丰博士发表了在 Zen 3 架构下,先前代号为『Cezanne』的新一代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处理器,不过详细的信息到今天(26 日)晚上才陆续解禁,OEM 厂商的产品效能也陆续发表,在各家产品陆续揭露前,先来看一下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的详细信息吧。

●AMD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处理器产品划分/架构/关键技术

这次 AMD 在 Ryzen 5000 Mobile 行动处理器产品上,共推出了三个系列,分别是针对超轻薄机种、强调电池续航力的 U 系列;针对电竞、创作者等效能需求推出的 H 系列,以及强调无缝协作、极致效能的 PRO(HX/HS)系列三个等级,所划分出的AD7862ARS-2处理器产品比 Ryzen 4000 Mobile 系列更多,能够让 OEM 厂商依照搭载机体的效能需求与功耗不同,推出更为细致区分的产品。

1.png

AMD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处理器的主要产品划分定位。

2.png

均采用台积电 7 奈米制程,除了具备在 x86 架构笔记型计算机中领先的电池效能外,也首度在轻薄型笔记型计算机中,搭载了 8 核心 x86 架构处理器。

3.png

采用 Zen 3 架构的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在核心架构上与 Zen 2 处理器的主要差异,除了 L3 快取加大到 16 MB 外,并且让所有核心统一存取同样的 L3 快取,透过统一架构来减少 IO 延迟。另外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也支援更大频宽的 LPDDR4 存储器。

在处理器架构部分,主要核心与 Vega 显示核心部分透过 INFINITY FABRIC 进行沟通,另外可以看到 AMD 将核心资料储存的通道与处理器采用直连设计。

4.png

在处理器架构部分,主要核心与 Vega 显示核心部分透过 INFINITY FABRIC 进行沟通,另外可以看到 AMD 将核心资料储存的通道与处理器采用直连设计。

5.png

另外在存储器控制器部分,除了新增对 LPDDR4 的支援、增加存取频宽外,并且透过对存储器实体层的电源控制,减少存储器在非使用时的电源消耗,能够更快从全使用状态中退出。

6.png

在内建的 Vega 显示核心部分,则是透过时脉的提升(最高到 2.1 GHz),来让 5800U 的显示效能较去年的 4800U 提升约 9%。(图表上用 Ryzen 7 3700U 来做 Base 真的是....)

为了提升效能/功耗比,AMD 在这次 Ryzen 5000 Moblie 处理器上,也用上了 CPPC(Collaborative Power Performance Control,协作功耗与性能控制)技术,提供给作业系统在工作需求时的优先启动核心序列,并且加快核心频率调整速度,这点跟桌上型 Ryzen 处理器是一样的。

7.png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的 CPPC 设计。

另外在个别核心效能部分,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也允许分别使用不同电压运作,可以在面对异质化工作负载时能够将效能/功耗比,针对个别核心进行最佳化设定。

8.png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下)与 Ryzen 4000 Mobile 处理器(上)在面对异质化工作时的电压设定状况。

9.png

在功耗部分,则是透过上述的设计以及周边的最佳化(如音效芯片待机功耗、采用 LPDDR 存储器、双显示器电源/背光控制等),让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比起前一代在电池续航力上更近一步延长。

1.png

在 Ryzen 7 5800U 处理器搭载机种上,最长可到 17.5 小时的一般使用时间,单纯播放影片则是最长 21 小时。

●AMD Ryzen 5000 Mobile 系列处理器个别介绍

看完了整体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的概述,接下来就对个别系列来看。这次 AMD 共在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上推出 HX/H/HS/U 四个不同等级处理器,共 14 款处理器,不过并非全部处理均采用 Zen 3 架构,Ryzen 7 5700U/Ryzen 5 5500U/Ryzen 3 5300U 仍采用 Zen 2 架构。

1.png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右)的列表以及与 Ryzen 4000 Mobile 处理器(左)的产品对应,另外在右下角部分具有黄色标签的产品为 Zen 2 架构处理器,主要的差别在 Zen 3 架构与是否具有加大的 L3 快取。

2.png

Ryzen 5000 Mobile 处理器的产品列表,HX、H、HS、U 系列均具有 8 核心 16 执行绪产品,主要差别在时脉、快取以及 TDP 设定上,接下来陈拔就从效能最高的 HX 系列先进行介绍。

●AMD Ryzen 9 5980HX5900HX 处理器

mobile01-bf5ef580904f395f3b7ddaa81492830f.png

这次 AMD 在过去 45 W 的 H 处理器上,除了将 Ryzen 9 4900H 升级成 Ryzen 9 5900HX 外,再新增一款效能、功耗更高的 5980 HX 处理器。将 HX 系列处理器定位在可供 OEM 厂进行超频设定、TDP 在 45W 以上、针对需要效能与移动能力的高阶电竞组群所设计。这两款处理器均为 7 奈米制程、 8 核心/16 执行绪设定、基础时脉 3.3 GHz,主要差别在 Ryzen 9 5980HX 的最高加速时脉设定在 4.8 GHz,比 Ryzen 9 5900HX 的 4.6 GHz 略高。

不过 AMD 在简报内并未对 Ryzen 9 5980HX 的效能的效能多作着墨,仅针对 Ryzen 9 5900HX 进行相关的效能报告,以下是 AMD 官方释出的 Ryzen 9 5900HX 效能表现:

mobile01-f567f4b5bfbff2b5af17081de5f35184.png

Ryzen 9 5900HX 在 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跑分成绩。

11.png

Ryzen 9 5900HX 与 Intel 上一代的 i9-10980HK 相比,由左至右分别在 CINEBENCH R20 单核心、PassMark 多核心、3DMark FireStrike 显示效能上的比较。

另外搭配 NVIDIA RTX 3080 显示核心,搭载 Ryzen 9 5900HX 处理器的笔电在 1920 x 1080 分辨率下的各个游戏分辨率表现,以高画质设定下,基本上都有超过 85 fps 的成绩。

222.png

Ryzen 9 5900HX 搭配 NVIDIA RTX 3080 独立显卡笔电的游戏效能表现。

●AMD Ryzen 7 5800H/Ryzen 5 5600H 处理器

另外在效能取向的 45W H 系中坚机种部分,AMD 取消了 Ryzen 9 4900H 这个等级(由 Ryzen 9 5900HX 取代),仅留下 Ryzen 7 5800H 与 Ryzen 5 5600H 这两个产品,而且官方并未对其效能多所着墨,这个态度相当令人玩味。

●AMD Ryzen 9 5980 HS/5900HS/Ryzen 7 5800HS/Ryzen 5 5600HS 处理器

mobile01-1351db9ded2d99e86c1f4ae464448709.png

接着来看 TDP 设定一样设定在 35 W 的 HS 系列处理器,这也是延续去年 Ryzen 4000 Mobile HS 系列处理器的配置,一样采用最高 8 核心/16 执行绪配置,但是较 HX/H 版本在最高加速时脉上略微降低,以提供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携带性。另外这次 AMD 将 HS 系列的产品向上新增一款 Ryzen 9 5980HS,除了基频较 Ryzen 9 5980HX 略低、采用 35W TDP 设定外,基本规格与 HX 版并无太大差异,不过也因为 TDP 较低,对于笔电 OEM 厂来说在电源与散热的设计难度也降低,相较于 HX/H 系列,HS 系列处理器应该会成为 OEM 厂效能产品的主推项目。

mobile01-fc52dbc34779c2f929ba564c391f6eac.png

AMD Ryzen 9 5980HS 的大致规格。

222.png

AMD Ryzen 9 5980HS 在 CINEBENCH R20 的单核/多核心效能测试成绩。

●AMD Ryzen 7 5800U/5700U/Ryzen 5 5600U/5500U/Ryzen 3 5400U/5300U 处理器

最后来看做为轻薄笔记型计算机主力的 U 系列处理器,这部分也是 AMD 迎击对手 Tiger Lake 处理器的主力产品,主打在长效续航力下仍有亮眼的效能表现。

不过虽然这次 AMD 在 Ryzen 5000 U 系列上面推出 6 款处理器,但是其中三款处理器(Ryzen 7 5700U、Ryzen 5 5500U、Ryzen 3 5300U)是采用 Zen 2 架构,虽然同为 15W TDP 功耗,但是在最大加速时脉以及快取配置上有所不同,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搭载的处理器规格。

1.png

AMD Ryzen 5000 Mobile U 系列处理器产品列表。2.png

AMD Ryzen 5000 Mobile U 系列处理器的架构区分以及与 Ryzen 4000 Mobile 处理器的产品对照。

所以在这部分主要是以采用 Zen 3 架构的 Ryzen 7 5800U、Ryzen 5 5600U 以及 Ryzen 3 5400U 进行介绍。

11.png

AMD Ryzen 7 5800U,采用 8 核心 16 执行绪,基频为 1.9 GHz、最大加速时脉 4.4 GHz、20MB 快取(L2+L3)

12.png

AMD Ryzen 7 5800U 在办公事务相关软件的效能表现,AMD 并且与前一代的 Ryzen 7 4800U 以及 Intel Core i7-1165G7 进行比较。

1.png

AMD Ryzen 7 5800U 在网页浏览效能上面的表现。

2.png

AMD Ryzen 7 5800U 在游戏效能上的表现。

3.png

再来是销售中坚主力:搭载 6 核心/12 执行绪的 Ryzen 5 5600U,基频设定为 2.3 GHz、最大加速时脉为 4.2 GHz,快取略微降低至 19 MB。

1.png

AMD Ryzen 5 5600U 在办公室应用软件部分的效能表现,这次对比的是 Ryzen 5 4600U 以及 Intel Core i5-1135G7

2.png

AMD Ryzen 5 5600U 在网页浏览效能上的成绩。

3.png

AMD Ryzen 5 5600U 在游戏显示效能上的表现。

4.png

最后来看属于入门等级的 Ryzen 3 5400U,采用 4 核心/8 执行绪配置,最大加速时脉为 4.0 GHz,快取减少至 10 MB。

5.png

AMD Ryzen 3 5400U 在办公室相关应用测试中的效能表现,比较对象是 Intel Core i3-1115G4 以及 Ryzen 3 4300U。

6.png

AMD Ryzen 3 5400U 在网页相关应用效能上的测试表现。

7.png

AMD Ryzen 3 5400U 在游戏相关效能上的测试表现。

不过先前在 Ryzen 4000 Mobile 系列相关机种的测试中,曾经出现在使用 DC(电池)电源的状态下,效能表现远低于连接 AC 电源供应器状态的情形,降低的幅度也比 Intel Tiger Lake 处理器的机种要来得大。针对这点,AMD 官方在在线发表会后的媒体提问中,并未对此作出详细的答覆,实际情况仍得要测试过 OEM 厂商推出的实际产品而定。

既然提到实际产品,这次 AMD 也与 OEM 伙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加上这次 除了推出更多机型外,在搭配规格的配置上也有更多讨论,包括共同选择显示面板、检视电路布局等,来提升整体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间,加上这次 AMD 首度推出不锁频的笔电处理器,相信 OEM 厂商能推出更多兼具电池续航力与效能配置的机种。

1.png

AMD 官方首波搭载 Ryzen 5000 U 系列处理器的轻薄笔记型计算机产品。

2.png

主打创作者则是有三款机种。

3.png

H 系列则是推出的产品较多。



网友:不过先前在 Ryzen 4000 Mobile 系列相关机种的测试中,曾经出现在使用 DC(电池)电源的状态下,效能表现远低于连接 AC 电源供应器状态的情形,降低的幅度也比 Intel Tiger Lake 处理器的机种要来得大。针对这点,AMD 官方在在线发表会后的媒体提问中,并未对此作出详细的答覆,实际情况仍得要测试过 OEM 厂商推出的实际产品而定。

网友:针对这点是用独显还是内建显示核心,在 AMD 简报最后的附录并没有详细刊载,这点陈拔再向 AMD 询问,感谢。

网友:5900HX的表现真的非常的强大,但是目前游戏有翻车的状况。建议也要跟消费者说明一下会比较好,5800h 天选2 测评出炉,站内已经有网友分享出来了。

网友:跟目前笔电市场高度分众化的情况有关:HX对应高性能游戏笔电市场(对应intel的HK系列);H对应一般等级游戏笔电市场(对应intel的H系列);HS对应轻薄游戏笔电市场(intel刚好在最近有相同定位的处理器系列面世(H35));U系列就是对应轻薄笔电/商务笔电了(就对应intel的U系列);讲白了就是因为游戏笔电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追求效能至上or追求更轻薄好携带,但仍有足够的游戏效能),才会导致两家x86处理器厂商不约而同的细分自家的处理器系列吧。

网友:AIDA64 快取读取跟测试异常不是第一次发生,ZEN2刚出时也有过,目前看状况很乱,有人说用Y-cruncher看负载其实没异常,此外这次NV在行动版GeForce RTX 30上让厂家可以自由设定,导致连评测网站都说很难分辨非常混乱。

网友:手机承受不了这级别功耗的SOC,一般持续运作峰值10来W上下手机就已经是摸起来很高温,撑没多久就开始降频了,常态运作一般上网看看影片啥的得压到3~4W才能到现在手机主流的水平。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