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抛下笨重豆腐块! Allite 氮化镓 USB-C 快充充电器试用!
发布日期:2021-06-19
在行动装置大行其道的科技世代,携带一台笔电搭配一支手机应是不少人外出时的标准配置,但与此同时电力的供应与维持也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品牌推出具备多个 USB 连接埠的充电器产品,让使用者能大幅简化配件携带的数量。近日来自台湾的品牌 Allite就推出一款体积轻巧的『氮化镓快充充电器』,除了采用全新的氮化镓材料外,更具备双 USB-C 充电埠,可同时为笔电与手机进行充电,同时更具备智慧配电与 QC 3.0 / PD 3.0 快充协定,重点是售价也相当亲民。
产品的外包装上可以看到本体的外观,同时双 USB-C 充电埠,以及最高 65W 充电功率等产品特色,均印在包装盒的前后。
包装盒的左右两侧则产品详细规格BUL742A与功能特色说明,从规格上可以看到重量仅有 92g 算是相当轻巧,且两个 USB-C 充电埠均支援 PD3.0 与 QC3.0 快充协定。
充电器本体大小为 51 X 50 X 29 mm,重量为 92g,以正常男性的手掌来进行比较,体积真的相当娇小,且重量比起目前市售变压器要来得轻巧许多,相当适合外出时使用。
小编则分别使用 MacBook Air、iPad Pro、MacBook Pro 16 与 Switch 四款产品的充电器来进行大小的比较,不难发现除了 iPad Pro 的充电器体积较小外,Allite 氮化镓 USB-C 快充充电器的本体大小都相当有优势。
进入实际测试部分,小编先用 MacBook Pro 13 来进行充电,使用的是原厂的 USB-C 充电线,在使用 C1 埠进行充电时的充电功率为 60.617W,不过因为输出功率受到计算机保护机制、电源线、变压器、测试仪器等影响,如果是开启 Apple 系统报告中的电源项目,就可以看到系统判定的是 65W 电压无误,与原厂标示的规格相同。
在使用 C2 埠进行充电时,则可以看到电压最高则来到 17.946W,与原厂提供的 18W 数据差异不大,但 18W 的输出功率其实无法帮笔电进行充电,比较适用于手机等小型行动装置使用,小编也透过 Apple 系统报告中的电压让各位看一下真实输出功率确实是 18W。
第二款测试的产品则为 Apple iPhone 11 Pro Max,可以看到在 C1 与 C2 充电埠下,其充电时输出功率分别为 14.423W 与 14.243W。
虽然不是小编使用的 iPhone 11 Pro Max,不过 Allite 原厂有自行测试充电速度比较,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开观看。
下一个产品为 Apple iPad Pro 12.9 平板,使用 C1 与 C2 埠进行充电,输出功率则分别为 15.466W 与 14.816W。
Nintendo Switch 在使用 C1 与 C2 进行充电时,充电输出功率则分别为 15.077W 以及 15.414W。
小编也使用 Android 作业系统手机来进行测试,第一款使用的是 ASUS ROG Phone II,在使用 C1 与 C2 进行充电时,输出功率分别为 15.010W 与 14.617W。
第二款手机则为 Samsung Note 9,在使用 C1 与 C2 进行充电时,输出功率则为 6.183W 以及 6.011W。
Allite 氮化镓 USB-C 快充充电器也支援同时充笔电与手机,如果在双充电埠同时使用的情况下,C1 埠为 45W、C2 埠为 18W,小编实际使用 Apple MacBook Pro 13 与 iPhone 11 Pro Max 来进行充电,笔电的充电输出功率 45.535W,手机的输出功率 16.903W,与原厂提供的数据差异不大。
整体来说,Allite 氮化镓 USB-C 快充充电器具备轻巧的体积与重量设计,搭配支援 PD3.0 / QC3.0 的双 USB-C 充电埠,除了携带便利外,在充电速度表现上与原厂提供的变压器差距不大,且可以同时进行双装置的充电,这是原厂变压器无法提供的功能。不过要注意 Allite 氮化镓 USB-C 快充充电器,C1 埠较适合用来充笔电等大型 3C 产品,然后 C2 埠较适合用来进行手机或小型 3C 产品充电,智慧配电功能小编也觉得相当不错,加上单颗售价不到千元,在 CP 值表现上也很出色。
网友:哇...... 可以取代许多的电源供应线了。
网友:GaN的充电器可以做到体积比较小
网友:这产品有问题吗??充iPad pro 还填不满18W....
网友:充电器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充电的电池都已经在60-70%这样当然不会用最高速去充电
网友:同感,iPad pro 都已经快充满了自然不会用全速充电,这样测试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