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建窑窑址发掘的宋代黑釉瓷片分析

日期:2012-5-8 (来源:互联网)

1989~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孝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联合对建阳水吉建窑进行了重点发掘,其中发现了许多宋代黑釉瓷片。作者选取其中6种有代表性的瓷片进行了胎釉的断面成分分析,并且对其表面兔毫纹进行了观察。

用电子探针对黑釉瓷片断面抛光后样品进行能谱分析的结果。由表中可知:通过化学组成的比较可以推测,建窑黑釉瓷片的胎中均主要存在石英、金红石、锆英石、莫来石及高铁矿物相;而在胎釉交界处则主要存在莫来石相;釉中存在钙长石析晶相,接近釉的表面有氧化铁的析晶相,而且Fez03含量越高的区域,析晶就越密集。外观显示为黄褐色的釉区的显微结构。由能谱分析的结果可知:在雪花状的析晶区域,Fe0的含量高达25.4%;而在析晶区域下面的釉区,Fe0含量仅为4.0%,表面釉层中大部分黑色釉区中的含铁量都低于黄褐色釉区。外观显示为黑色的釉区表面形貌,在黑色釉区表面存在明显的发亮颗粒,经能谱分析发现在这些颗粒中Fe0的含量达15.0%;而这些发亮颗粒下的釉区Fe0含量也为4.0%。

黑釉瓷片釉表面形成黄褐色IR2151STRPBF.html" target="_blank" title="IR2151STRPBF">IR2151STRPBF流纹和点状斑纹是黑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通过以上显微结构分析可知,出现这种现象与胎中铁的还原以及高温下釉的黏度变化有关。通过X荧光分析得知,黑釉瓷片胎中含有较高的Fe203,约为8%。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Fe。O。被部分还原为Fe0,形成的一部分O:随着收缩产生的气孔逸出并一起向釉中排出,随着温度的提高釉的黏度变小,这些带着O:的气孑L移向釉的表面。由于气孔逸出的冲力和速度较高,加之在很宽的烧成范围内连续不断有气孔排出,一部分含铁量较高的颗粒被带出胎而进入釉中。这样就在一部分有气孔排出的釉表面形成了黄褐色釉表面层,并与黑色釉之间在高温下相互流动,从而形成了毫纹或者条状斑纹。毫纹或者条状斑纹的状态与黄褐色釉和黑色釉两者在高温下的黏度变化有关。

通过显微结构分析发现,胎中含铁量高和气孔的存在是导致宋代建窑黑釉表面出现兔毫纹和点条状斑纹的重要原因。

为有兔毫纹部位的釉表面形貌,在毫纹内雪花状氧化铁晶体在釉面上以平行于釉表面的方向层层垒叠,高度定向析晶,形成高反亮反射镜面,宏观上即呈现黄褐色高反光兔毫纹。局部放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氧化铁从釉表面析晶,发育完整,排列规整。有兔毫纹处的釉断面形貌,A区为兔毫纹内氧化铁表面定向析晶层,厚度约为2.0~2.5tlm;B区为釉下液相分离区,富铁相为表面析晶输送铁,C区为釉内的分相一析晶区,白色颗粒为冷却中富铁相因氧化铁过饱和而以较小的颗粒状晶体形态析出。A区和B区的局部放大。

由以上显微结构分析可推测建窑黑釉瓷表面兔毫纹的形成机理:随着温度升高到1260℃以上,胎、釉中Fe:03的分解倾向剧烈增加,随着分解反应的进行,不断产生气泡,气泡往釉面方向上升并逐渐膨胀及合并长大,气泡周围富集的铁的氧化物的浓度也不断提高,随着气泡的最终逸出,形成釉面局部的富氧化铁区域,该富氧化铁熔体在高温下因黏度低而发生流淌,形成条纹,冷却中熔体发生液相分离,富氧化铁相因氧化铁过饱和在釉面发生表面析晶,形成黄褐色高发光兔毫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