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MAC090C-1-GD-4-C/110-A-1/WI524LV

日期:2018-8-28类别:会员资讯 阅读:941 (来源:互联网)
公司:
漳州鼎晟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
蓝秋红
手机:
18150695049
电话:
18150695049
传真:
0596-3119658
QQ:
2880842794
地址:
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金浦路中段东侧金浦花园1幢302
摘要: Indramat Permanent Magnet Motor MAC090C-1-GD-4-C/110-A-1/WI524LV NEW

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任何时刻,都有一个以上的任务要求完成。执行多任务时,程序控制需要很小心。SFC类型的编程思想能快速地实现安全控制。

这部分描述的程序说明了;个操作是如何同时开始的,及所有任务都完成后,程序是如何继续的。
用来同时起动所有任务的方法叫做并行分支(图中表示为并行水平线)o STL程序图显示,一旦唯一的条件S001满足,状态S011, S012, S013和S014就都被激活。
并行汇合是使程序“等待”汇合的所有条件都达到的一个方法。在STL程序图上,后跟4个条件(垂直串联)的并行线形成本例中的并行汇合。例中汇合只在定时器T000和T002定时结束,并且输出Y000和Y004有效时,才发生。
程序的功能是:选中“COFFEE"后,制作一杯咖啡所需的各成分混合在一起,即热水、牛奶、咖啡和糖。

在些输入信号只能由常闭触点提供,图1a是控制电机运行的继电路图,SB1和SB2分别是起动按钮和停止按钮,如果将它们的常开触点接到PLC的输入端,梯形图中触点的类型与图1a完全一致。如果接入PLC的是SB2的常闭触点,按下图1b中的SB2,其常闭触点断开,X1变为OFF,它的常开触点断开,显然在梯形图中应将X1的常开触点与Y0的线圈串联(见图1c),但是这时在梯形图中所用的X1的触点类型与PLC外接SB2的常开触点时刚好相反,与继电器电路图中的习惯也是相反的。建议尽可能用常开触点作PLC的输入信号。
如果某些信号只能用常闭触点输入,可以按输入全部为常开触点来设计,然后将梯形图中相应的输入继电器的触点改为相反的触点,即常开触点改为常闭触点,常闭触点改为常开触点。

1、引言
  在国产高压变频器的设计中,为了提高高压变频器内部控制的灵活性以及在现场应用的可扩展性,通常在高压变频器中内置PLC。自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台PLC诞生以来,PL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完善,除了具有强大的逻辑控制功能外还具其他扩展功能:A/D和D/A转换、PID闭环回路控制、高速记数、通信联网、中断控制及特殊功能函数运算等功能,并可以通过上位机进行显示、报警、记录、人机对话,使其控制水平大大提高。
  本文以广州智光电机有限公司为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设计生产的国产高压变频器ZINVERT-H800/B10为例,介绍了三菱PLC在高压变频器控制系统中的运用。
2、广州智光电机高压变频器简介
  广州智光电机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高性能ZINVERT系列智能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为直接高-高型变频调速系统,通过直接调节接入高压电机定子绕组的电源频率和电压来实现电动机转速的调节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它是集大功率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高速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该产品采用主流高性能专用双DSP控制系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通过精确的数字移相技术和波形控制技术实现了高压电机的灵活调节和能耗控制。
3、PLC在国产高压变频器中的设计使用
3.1 PLC主要逻辑控制
  (1)用户要求高压变频器在出现故障停机时能快速自动切换到工频旁路运行,笔者给高压变频器专门配置了可以实现自动旁路功能的旁路柜,如图1所示,K1~K4为手动操作刀闸,J1~J3为高压真空接触器。在变频器发生故障时,旁路柜可以在几秒内完成从变频到工频的转换;而变频器在工频运行时,通过1个按钮就可以实现变频器从工频到变频的转换。这样的控制要求增加了变频器整机控制逻辑的复杂性。

图1 自动旁路柜
自动旁路柜控制逻辑简要介绍如下:
  变频调速系统退出变频转工频运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动方式,一种是手动方式,选择自动方式时,当变频器发生停机故障时变频器自动从变频转工频;选择手动方式时则需人工操作。
  变频调速系统退出工频转变频运行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动方式,一种是手动方式,选择自动方式时,只需在控制柜上按一个按钮,变频器就自动完成从工频转变频;选择手动方式时则需人工操作.
  (2)PLC控制系统原理图
  PLC主机选用输入输出点数48点,型号为FX2N-48MR,PLC作为系统逻辑量控制的控制核心,在自动旁路柜的逻辑关系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LC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PLC控制系统原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