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IEEE调研发现: 2030年或将迎来移动支付时代

日期:2016-3-21 (来源:互联网)

随处可见的免费公共Wi-Fi,也许是犯罪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的温床;看似便利的扫码支付实质暗藏“杀机”,扫码瞬间感染木马病毒,银行信息随即被盗……针对这些热门网络安全话题,致力于推动技术革新与进步、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近日在全球范围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研,共吸引逾1,900名科技爱好者参与。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移动支付终将取代现金支付;同时,大部分受访者对工作与私人邮箱安全性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安全意识。

移动支付:风头正劲,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IEEE调研显示,当被问到“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何时才能完全取代现金、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方式”时, 全球70%的受访者认为,有望最晚在2030年前实现移动支付的全面普及。

与此同时,受访者对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顾虑:接近一半受访者表示最担心他们的支付信息会被恶意盗用(46%),人们对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划账(33%)、通过NFC和二维码产生的意外支付(13%)以及扫描二维码过程被植入病毒(8%)等问题也比较关注。有趣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用户似乎更重视支付信息被盗的问题,有34%的中国受访者相当重视支付信息被盗的问题,这一安全隐患或将成为中国推进移动支付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障碍,这一结果也与此前央视315晚会曝光国内常见的移动支付信息被盗问题不谋而合。

邮箱安全:关注程度之低令人担忧

然而,在被问到对邮箱信息安全的担心程度时,近半数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太担心自己的工作邮箱(50%)和个人邮箱(49%)的信息泄露。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企业往往会特别重视公司工作邮箱的安全保障,IT部门甚至会对企业邮箱采取严格的监测及保护措施,但是人们却不太担心自己的私人邮箱的信息保密问题。

“随着电子邮件、社交媒体、云端存储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上传至互联网,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IEEE会员、Docker公司信息安全部门负责人Diogo Monica评论道,“如今,网络攻击可谓无处不在,能够通过车联网、智能家居产品及可穿戴设备等日常电子设备入侵我们的生活。尽管可以信任和依赖于电子支付系统和邮箱账户的信息安全防护,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做好个人电子信息的保护。”

云端存储: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存储方式,云端存储自其诞生之初就以其创新性与便捷性获得业界关注,极大地改变用户的信息存储习惯。只要接入网络即可实现储存和访问数据,为用户提供诸多便利,但同时其安全性也一直备受诟病,用户信息被盗,个人隐私被恶意盗用,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的事例时有发生。

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会选择何种方式存储用户名、银行账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时,超过四分之一(26%)的受访者认为,云端存储最不安全;而个人电脑存储则最受欢迎,有近半数(50%)受访者选择在个人电脑上储存个人信息。除了个人电脑存储,中国受访者还对纸质笔记本等非数码形式的储存方式情有独钟。

免费公共WiFi: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小心

不久前的央视315晚会中,网络专家通过现场演示还原犯罪分子通过免费公共WiFi盗取个人信息的真实案例,盗取过程之简易迅速令人咋舌。本次调研中,在“为公共Wi-Fi中进行网络活动的危险指数评分”的题目中,使用网上银行(72%)、云端数据同步(53%)和银行/贷款抵押信息(60%)位列高风险网络活动的前三名。

“由于黑客攻击个人和企业服务器的事件频发,人们常常会把‘网络安全’与‘黑客攻击’联系起来,但网络安全行业也正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IEEE会员、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yLab网络安全研究所负责人David Brumley表示:“近年来出现了秉承着‘为美好生活而入侵(Hacking for Good)’理念的 ‘白帽子黑客’,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新的就业方向,甚至能颠覆人们‘黑客威胁网络安全’的传统认知。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及培训下一代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才能为未来互联网生活提供应有的保障。”

家庭网络监控:守护数字之家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家居电子设备纷纷接入家庭网络环境之中,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家庭网络安全的风险。家庭网络监控恰恰是保障家中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调研结果却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37%)受访者没有对网络活动进行定期监测。在有定期检测的受访者中,为家庭网络设定自动警报(每当有新设备或IP地址尝试连接家中网络,系统则会自动弹出警告)成为首选检测模式(22%)。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采用实时可视化监测(11%)和云服务监控(3%)的形式进行家庭网络活动监控。

当被问及“哪种安全威胁将随着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得到最大的改善”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身份盗窃问题(42%),紧随其后的选项分别是破解网络匿名(27%),盗版问题(18%)和病毒攻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