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国产手机芯片的未来在哪里?

日期:2019-5-30标签: (来源:互联网)

中国的整体技术力量低于美国,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也打下了相当的基础,积累了实力。今天的中国如果下决心攻克难题,通常是能够做到的。

尽管迄今为止,在芯片行业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留存下的人才短缺、利润率低、产业多环节缺口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但在孙超等多位芯片从业者看来,随着资金进入,市场对国产芯片认可度提高,这些问题都将有机会被解决。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花力气去发展,我相信,国产芯片可以在未来十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他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失落”10年,人才出走

2000年,中国首家现代化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国际成立。不久后,孙超从复旦大学毕业,成为其中的一名研发人员。

当时正值芯片企业创立高峰期,如今在国产芯片中排名前列的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展讯通信、中兴微成、珠海炬力等十余家企业,均创立于2000年到2004年期间。

十几年之后,当孙超再次回忆起这段过往时,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公司里同事们埋头苦干的场景,“公司整体环境有冲劲,觉得我们要赶超台积电,就算做不到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制造公司,也要成为国产芯片的支柱,有这样一种信念。”

然而时运不济,2003年,台积电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机密,起因是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在创立公司时,从台积电挖走了大量工程师。由此,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开始了持续6年的芯片界人尽皆知的“对战”。

这场对战最终以中芯国际的败诉逐渐落幕。6年内,中芯国际在美国2次败诉于台积电,甚至在北京高院反诉台积电后,仍然败诉,累计赔偿台积电3.75亿美元,以及10%的股份。

败诉后的中芯国际也遭遇业绩危机,2009年公司净利润创成立以来最大年度亏损,净亏损达到9.6亿美元。

“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舆论应该会给予中芯支持,即使不是全面力挺,也不会使中芯失败得那样惨烈。”孙超感慨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国产芯片并不被看好,中芯孤立无援。

他称,在这场官司之前,中芯在芯片制程上大概比台积电落后1代左右,而且有望赶上他们,“此后至今,已经落后2、3代了。”

不仅中芯国际元气大伤,这对于国产芯片行业也是当头一棒。随后,包括孙超在内的许多工程师逐渐离开了国产芯片行业,其中他们班上就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流入了外企。

此后,国产芯片遭遇了“失落十年”;而与之相对的,移动互联网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2008年,伴随着苹果推出App store,移动互联网行业迎来风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08年-2018年的10年内,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从1亿增长至近8亿。而CNNIC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有超过70家移动互联网企业上市。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一同崛起的还有程序员职业。在8、9年前,腾讯、阿里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开出的应届生月薪水平已过万,近几年,更是以年薪20万、30万起步居多。

“同样是技术人员,做软件工资高、出路好;做硬件就不行,不仅辛苦,工资还低。”吴子豪这样感慨,他是一位芯片相关领域的重点高校教授。

根据多位芯片从业人员介绍,应届生从事芯片研发,工资普遍仅为互联网行业的5到7成。“以最近一两年为例,硕士生进入一家不错的芯片公司,大概每月能拿1.2到1.5万元”。研发工程师林滨分析说,芯片研发工程师的成长速度比程序员慢,应届生开始工作后,平均要经历4、5个芯片项目周期,每个周期6个月到两年,才能“开始独当一面”,想要走到下一个技术层次,则又需数年时间,“成长速度慢,工资涨幅也就比较慢,和程序员没法比”。

在吴子豪任职院系的实验室,发生过数起学生“叛逃”事件。一位资质不错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不久就和导师表态:“这行太辛苦了,我要转去学软件。”而另一位研究生边做实验边自学编程,毕业后直接应聘了程序员岗位。“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从事本专业的占比不到20%,”吴子豪感慨,“大部分人去了互联网公司。”

伴随芯片行业对人才吸引力走低,人才缺口逐渐浮现。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预测,在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但现有人才存量约40万,人才缺口将达到32万。

低端市场的红海厮杀

“芯片技术人才的要求其实是很高,既需要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沉淀,也需要很多行业经验积累。”蓝宝王是一家拥有7年经验的外资芯片企业工程师,他认为当下芯片人才素质与薪水的不匹配,是“受市场条件所限的不得已情况”。

在电子制造业中,芯片属于上游产业,本身利润不算高。芯片行业顶尖水平的毛利率可以达到40%到60%,但在中低端水平的利润则进一步被压缩。

在国产芯片偏离关注焦点中心的十年里,也迎来过一些“窗口期”。“芯片本质上是和电子产品绑在一起的。”蓝宝王记得,大约在2012、2013年,随着iPad带火了平板电脑市场,国内由此迎来一波“白牌”平板电脑热潮,鉴于这类产品对芯片性能要求不高,不少芯片设计厂商扎堆入局。

第一个抓住这次“机遇”的,是珠海的全志科技。2011年下半年,看到机会的全志科技抢先推出了一款基于ARM架构的平板电脑处理器芯片A10,主频提升至1G。简单来说,这款芯片的出现,将低端平板电脑从之前的“MP4大号版”提升至一个基本可用的工具。

凭借A10和随后推出的A13,全志科技成为芯片领域的一匹黑马,在低端市场出货量跃升至全国首位,占据国产芯片总量约三分之一,并在2012年实现营收增长超400%。彼时,全志科技的毛利率达到56%。

创始和管理团队赚的盆满钵满。一位自称是全志科技员工的匿名用户在知乎上透露说,全志科技的早期员工多半分有股票,上市后又逢股市高点,许多人实现了财富自由。

然而,全志科技也由此掀开了随后数年的国产处理器芯片价格战。

在推出A13时,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全志将这款芯片定位于市场总量最大、也最低端的7寸平板市场,并一次性将其定价为每片5美元,不足市场平均价格的一半。“2011年,一颗平板电脑芯片还可以卖十几美金,但是价格战一打,没过两年,芯片已经下滑到3、5美元了。”一位电子厂商总经理回忆说。

多位芯片从业者介绍,尽管芯片听起来“高端”,事实上,在中低端芯片设计领域,技术、资金门槛不高,同级别芯片性能水平相近,无法形成绝对竞争壁垒。随着参与者逐渐增多,技术门槛较低的山寨机手机芯片、LED芯片等市场,最终走向了价格战。

全志科技的价格战最终烧回了自己。随着A13的走红,凌阳,扬智,君正,安凯,瑞芯微等大量芯片厂商加入这一市场,竞争迅速进入白热化。根据全志科技2015年申请上市时披露的招股书显示,56%高毛利率的优势仅仅维持了一年,2013年,公司营收达到史上最高峰16.5亿元,但毛利率则下滑至41%。此后至今,全志的营收、毛利率再未回到过高点。

此前,《投资者报》曾披露芯片行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为40%以上。而根据全志、晶辰半导体、瑞芯微等国产芯片财报,在2015到2018年,毛利率均略高于30%。作为对比,同一时期,博通、高通、英特尔的毛利率区间为40%-60%。

“在美国,高通、英特尔的工程师工资不会低于谷歌、亚马逊,”吴子豪这样感慨,“但在国内,由于整体利润率比较低,概念也不火,芯片工程师比程序员的薪水真的低太多。”

在国产手机刚刚崛起时,曾有观点认为,这是国产芯片进入高端市场的契机。但最终事实表明,这一领域仍是高通的天下,即使是中低端机,也多为联发科所占。

“在平板电脑热潮退后,国产芯片逐渐向电视盒子、智能音箱、车载娱乐系统几个方向转换。”蓝宝王分析说,以上几类产品使用场景相对简单,但是因为市场迎来过风口,已成为国产芯片近年来的主要出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