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本土零部件厂商如何突破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日期:2007-8-3 (来源:互联网)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推迟两年至2008年7月1日实施的消息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外资能否利用两年时间加快整车配套本土化进程?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改变目前被边缘化的现实?

国家颁布“办法”的初衷,是为遏制合资企业越演越烈的CKD组装之风,扶植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能否真正走上自主开发之路,而现实的状况却十分令人担忧。据悉,上年在我国新签约投资的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多达90家,协议投资额高达40亿美元,至今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已占60%以上,汽车电子、发动机等关键件生产企业则90%为外资控制。在这一外资投资热中,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不在忧患中奋起,两年后众多企业仍将挤不进主流汽车企业配套名单,关键零部件的出口也将依然由外资企业唱主角。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关键原因之一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而研发实力弱的深层原因则更多是在软件上,而不在硬件上。

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至1.5%,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标准制定及技术检测认证水平也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并非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价值观、体制与政策的起跑线上。

但毕竟,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主要还是内因。比如浙江万向等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早已打入海外汽车配件市场。事实证明,只要真正注重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国际采购链条中有价值的一环。无论欧美还是日韩汽车企业,对于他们而言,商业利益都是选择合作伙伴最强大的动机。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达到研发实力强、成本低的境界,就肯定会走出困境。现在外资企业主导着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市场,而当民族品牌的汽车发动机既有高质量又有价格低的优势之时,整车企业为自身成本计也不会拒绝国产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