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线缆企业如何应对铜价无序上涨

日期:2008-1-25 (来源:互联网)

虞汤浦这个以铜加工为特色的小镇上,一些企业门前的铜字招牌不翼而飞,当地人说,很可能是被人偷走化成铜了,别看就这几个字,铜涨价以后,至少也能卖到上千块钱。这些笑话般的事实都在向人们传达着铜价上涨的讯号,而这种上涨似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铜价高位震荡尚有时日

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连续上涨,主要是受投机性买盘、库存下降等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走势良好,铜需求保持稳定增长,3~5月又是铜的消费旺季。同时,3月底以来墨西哥铜矿工人持续罢工;5月初,欧洲最大的铜生产商——北德公司预计后期铜供应将持续紧张;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有铜公司预计今年将减产6.49%。市场对铜价普遍看涨,全球投机性资金乘机大举进入推高铜价。今年以来,全球用于投机有色金属的资金明显增加。目前在商品市场中指数基金投入的资金约800~1200亿美元,其中有15%左右投入到铜、铝等金属市场,推动了价格上扬。同时,库存减少亦给铜价提供了支撑。目前,LME铜库存在10万吨左右,全球三大交易所——伦敦、纽约和上海铜库存总量降至约16.1万吨,比年初下降了25%左右。此外,美元持续贬值也是铜价走高的重要原因。

对铜价未来走势的影响主要来自成本与价格的脱离、基金与利率的搏弈以及政策与需求的相互制衡三方面。而目前投机资金并没有明显的获利了结迹象,短期内库存也难以出现大幅增加,所以仍不排除近期铜价在基金炒作下出现继续上涨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但从中长期行情来看,目前的铜价已经大幅超过了其真实价值,预计一两个月内将会有所回落。但是,在替代品很难迅速出现、欧美等地的需求增长以及开采和生产成本俱增的情况下,铜价的下降空间有限。

有专家指出:“总体来讲价格应该会回调,因为它跟整个生产成本是对立的,没有反映铜的生产成本,也没有完全反映供求情况,实际是基金的推动。但是回调以后也不可能降到像2002年前后的每吨1300~1400美金左右。整个价位应该在比较高的位置,比如4000~5000美金/吨。”

不可小视铜资源匮乏

铜价上涨,电线电缆企业处境艰难,但铜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减少。采访中,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铜资源十分匮乏,如果铜价继续保持高位,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2005年共消费精铜367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20%。而去年我国精铜产量是258万吨,其中利用国内矿石的产量只有62万吨。巨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我国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铜矿进口。2005年我国铜贸易逆差达到135亿美元,占到整个有色金属贸易逆差的80%。

专家指出:“国内原料的缺口在不断加大,今年初步预算整个精铜的表面销售量还会以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增加。可能会比去年的9%略有下降,但是今年整个精铜的销售量还会增长7%左右,高于全球精铜销售量的增长速度。

专家预计,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十年我国铜消费量每年还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线缆导体及附件、变压器控制装置等产品都是铜消费大户,铜资源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铜价持续高位

线缆企业如何应对?

2005年我国线缆企业总数已达2824家,中小型企业占行业总数的90%。铜价持续在高位徘徊,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劣势,生产经营更是举步维艰。一些规模更小的企业难以承受铜价飙升的压力,已经停产寻找新的商机。

一家西部中型规模的电缆企业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铜价过快上涨,我们在招标中难以应对,按照当天的行情刚给客户报价,到中标签合同时,铜价变得令双方都难以接受,无奈地放弃了几笔大合同。”

据说这家企业多年来在省网重点工程招标中很有优势,现在却连连受挫,无所适从。另据电力物资人士透露,在这种行情下,别说省网招标,就是国网招标,废标放弃合同的也不在少数。有关营销人士也反映:铜价上涨后,许多客户纷纷改用铝心导体,有些客户干脆搁置观望。

在这次铜价大涨中,不只小企业大受冲击,规模大的企业也同样面临着铜原料占用资金量大,库存减少的难题。但在他们看来,铜价上涨带来的不只是压力。

“铜价上涨既是经营压力,又是市场机遇,我们目前是开足马力生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东部一家新创建的电缆企业老总表示,“铜价变化考验了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运作手段。铜价高位,企业承接订单靠的是胆识和实力。许多企业放弃合同,等待观望,虽然躲过了亏本买卖,但失去的却是市场信誉。”

与这家企业类似,一些大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比较强,承接订单能力强,生产情况比较正常,总体经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诸如远东、宝胜、亨通等民营企业集团依然是产销两旺。

由此看来,铜价上涨并不可怕,关键是看你如何应对?抓住机遇者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影响力。反者将如履簿冰,经营会越发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