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Intel迎来40岁生日中国将是“芯大陆”

日期:2008-7-24 (来源:互联网)
英特尔将迎来40岁生日。遍布全球的英特尔分支机构及数以万计的员工已为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此时此刻,作为在英特尔耕耘了十几年的老员工,我也感到万分激动。我想通过这篇博客来表达我和团队同事们对公司的美好情感和由衷祝福——客观地说,英特尔的创新光谱实在有太多的闪光点可供温故,但在此我并不想和大家分享那些广为人知的英特尔发展史,而是希望结合过往的一些真实经历和感受,来展现英特尔是如何与中国共成长,及今日之中国对年届不惑的英特尔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英特尔刚刚推出8088微处理器,并首次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由于当时还看不清PC及中国市场的潜力,直到六年后,公司才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

比我更早加入公司的同事曾表示,在英特尔着陆中国的最初几年里,没有人敢于低估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澎湃潜力,但也没有人能确切地指出,如何才能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动力。直到九十年代初,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94年,当时分任公司CEO、COO的安迪•格鲁夫先生和克瑞格•贝瑞特先生首次访华,而我则刚到英特尔总部做实习生。后来我想,或许是因为英特尔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所以才引进我这个在美国学商法的中国人。

有别于跨国企业在华发展惯常采用的“贸工技”(先卖产品、再建工厂、最后才轮到创新资源移植)发展模式,英特尔一旦决意深耕中国市场,便是研发、制造和营销多管齐下——其后的十多年里,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软件(600536,股吧)中心和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纷纷崛起,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等生产性企业相继奠基。2007年,英特尔又把中国大区划为全球营销网络中的独立区域,给予它在机构、营销和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权。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英特尔实现“中国梦想”的整个过程——所谓“好事多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英特尔在沪、蓉两地投资设厂的经历可谓再合适不过。

记得当初英特尔决定在上海投资兴建闪存封装和测试工厂,我也是总部派往上海的“考察队”的成员之一。上海市政府和英特尔都盼望着尽快达成合作。英特尔很快在闵行区选了一块地用于建厂。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1995年底,国家决定调整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对设备和建厂材料进口开始征税。算下来,税金要比我们放弃工厂用地所蒙受的损失更高。于是留给英特尔的就只有一个选择,即舍闵行而取浦东外高桥(600648,股吧)保税区(根据当时政策,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工厂还没建起来,英特尔已账面亏损了几百万美元。现在想来,仍然让人感慨。

在为英特尔成都工厂选址的过程中,也有些值得回忆的事。与当地政府商谈项目跨时两年多,期间还遭遇了SARS危机——从香港到成都,我乘坐的飞机上只有三名以口罩遮面的乘客。谈判过程中,来自总部的一位代表病倒了。咳嗽、发烧等症状与令人谈虎色变的SARS很是相像。尽管如此,成都市的几位领导还是不避风险地到医院探视他。这种诚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英特尔与中国的结缘是源自双向互动的引力。中国拥有广袤的市场、丰富的人才和务实的政策,这些都在不断提升英特尔作为一家深度本土化的跨国公司的归属感。另一方面,20多年来,英特尔也始终在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履行着公司对中国的长期承诺。立足中国、回报中国、助力中国,这已是全体英特尔员工的共识。英特尔,与中国息息相关、“芯”心相印。

回首英特尔四十年来的创新光谱和二十余载的中国情愫——1968年的7月18日,在阳光明媚、气候温润的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和安迪•格鲁夫共同创立了英特尔。40年来,这个渴望在集成电路市场上有所作为的小公司最终成长为PC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魔法师——它发现了一片“芯大陆”,并将英国诗人威廉•布雷克的奇思妙想(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变成了现实。而在不久的将来,英特尔会在中国抒写出更动人的传说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生日快乐,英特尔!

勇往直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