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ic37.com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采购

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日期:2021-3-4 (来源:互联网)

例如,2024年可穿戴医疗设备中使用的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8亿美元,2018-2024年CAGR将达到216%。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中游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制造商,下游涉及品牌所有者、医疗服务机构和超市。

所有与医疗保健相关的行业都将从新冠肺炎疫情的进一步普及或发展中受益。其中,可穿戴医疗产品是极大增加消费市场兴趣的硬件。包括消费级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以实时反馈身体状况,甚至检测感染者。专业血压计和血糖仪可以连接到医院系统,协助医生进行远程治疗。这些眼花缭乱B0520LW-7的硬件让整个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呈现出一定的繁荣,但至今没有一款硬件产品成为“爆炸”。

2021年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机会如何?哪种类型的硬件更受欢迎?哪些企业会受益?《国际电子商务形势》为行业探索。

市场情况:2023年即将迎来爆发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医疗产品有两种,一种是消费级的健康硬件,如移动耳镜、健康手环、智能睡眠系统、皮肤传感器等。另一种是专业等级的医疗硬件,如智能检测仪、无创血糖监测、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等。

根据第三方咨询数据,201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为2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45亿美元。2020-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5.78%,工业发展充满活力。

其产业链的上下游收到这个红利,市场前景可观。例如,2024年可穿戴医疗设备中使用的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8亿美元,2018-2024年CAGR将达到21.6%。

在企业层面,可穿戴医疗企业主要争取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所以海外厂商综合竞争力较强。比如Fitbit、Jawbone、苹果、三星等海外公司凭借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技术支持,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做出了成功的典范。

至于中国市场,可穿戴医疗产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与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国际研究同步。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医用级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列为战略高度,要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根据第三方数据,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1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122亿元,2023年超过200亿元。

受2020年疫情影响,海外可穿戴医疗产业链发展阻力较大,但疫情基本控制后,中国市场实现快速复苏。基于工商注册的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2800多家。其中,4月是今年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63家,比3月增长97.3%,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然而,在国内外业界眼中,目前的可穿戴医疗市场更多的是一种繁荣的幻觉。各种健康监护设备看起来很贴心,但其实大部分只是健康管家,与真正的“智能医疗”概念相去甚远。如何给用户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康复,达到长期后续治疗的效果,甚至帮助预防传染病,才是穿戴式医疗设备的真谛。

产业链盘点:哪些企业会受益?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到设备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中游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制造商,下游涉及品牌所有者、医疗服务机构和超市。

(1)上游:包括智能硬件供应商和软件系统服务商,主要提供核心智能软硬件技术支持。其中,硬件包括电子元器件(PCBA、传感器、芯片、电池和结构件等。),玻璃,塑料等。高端组件基本靠进口。这两年他们得益于国内的替代浪潮,也有海思、韦杰创新等国产品牌。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语言控制和交互技术系统、数据平台系统等。一般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约占设备总成本的20%。

(2)中游:可穿戴医疗设备制造商处于产业链的中间,是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主要技术包括生物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电路设计。国产品牌在中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优缺点突出。

比如技术和资金壁垒低的消费设备,市场接受度高,吸引众多参与者进入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市场集中度低,竞争已经是红海。在专业级设备中,由于产品安全性和准确性要求高,技术门槛高,以及相关部门对相关产品的严格审批和监控,进入门槛高,行业内没有综合实力较强的自主品牌智能穿戴设备。因此,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3)下游:包括销售终端,主要参与者涉及品牌所有者、医疗服务机构、超市。品牌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核心销售终端,凭借品牌知名度,通过自己的渠道销售产品。同时,品牌所有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偏好选择制造商或自主开发个性化产品,从而在商业竞争中获得自主权。医疗服务机构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未来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尚超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重要零售渠道和线下销售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线上超市的兴起,全渠道整合超市逐渐成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销售终端之一。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

趋势1、在疫情下,可穿戴医疗设备进入了更多家庭

疫情将促进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新用途,如检测血氧结合有效算法提前识别是否有感染。据IDC预测,到2021年底,约70%的腕带可穿戴设备公司将发布具有算法和功能的产品,用于潜在传染病的早期检测,包括COVID-19和流感的检测。

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产品和设备正在演变为可穿戴医疗设备。例如,苹果、Fitbit和其他公司寻求FDA许可,将它们作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出售。展望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像一个“家庭医生”,与后台医疗服务捆绑在一起,真正为居民从社区到专科医院开辟了医疗渠道。

趋势2、监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FDA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缩写,也就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CFDA不断完善可穿戴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可以为可穿戴行业设定基线,R&D和生产的产品可以“符合”标准,从而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帮助拓展其他业务服务。

数据显示,可穿戴认证标准需要涉及化学测试、电池寿命、电池和整机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软件和信息安全评估、传感器精度评估和无线技术认证测试评估等几大评估方向。

趋势3、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可穿戴厂商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应用,与医院、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甚至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实现医疗数据平台。比如AppleWatchSeries6可以通过监测血氧水平数据来评价人体健康,而用于早期检测的AI算法FitBit可以检测出近50%的COVID-19病例。

IDC预测,由于SARS-CoV-2疫情的威胁,到2022年,生命科学和医疗机构将增加30%的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投资,以避免未来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趋势4、中国消费者感兴趣的可穿戴类型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智能开关、医疗保健、遥控、个性推荐、安全功能认证、育儿教育等感兴趣。可见,具有医疗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面还不够广,需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吸引消费者付出更多。

总体而言,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开发将侧重于数据分析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真正商业价值。一定量的用户积累后,可以轻松做更多的垂直领域。从长远来看,医院、数据、设备的结合,可以充分体现大数据和可穿戴的优势,同时与健康管理、保险、医疗生态相融合,在可穿戴市场涌入健康服务的红海竞争中,开辟一个增量市场。